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尽管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方面。然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制造”逐渐进入高成本时代。那么,当前“中国制造”还有优势吗?
成本优势并未丧失
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三分之一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虽然成本持续上升,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仍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首先,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朱宏任说。
新的比较优势正在酝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制造种类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现实,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朱宏任说:“随着中国制造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时,中国制造将在全球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和领域获得新的比较优势。”
拉低全球通胀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承接了全球产业转移。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发展,加快推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出口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在华外资企业生产并返销母国的,目前中国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仍在50%左右,这一格局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
“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一方面提高了发达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也拉低了全球通胀水平。”朱宏任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