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也是“机遇期” |
2009-05-06 |
|
在鞋类产品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的广东,上半年出现了鞋类出口企业数、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出口值、出口单价均有所增长的“两降两升”现象,表明订单向大企业集中、产业向集约化发展。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露出曙光。
虽然制鞋业目前仍未走出“寒冬期”,外国的贸易壁垒、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电力不足、环保门槛提高等因素,都是严重制约制鞋业发展的“隐忧”,但广东制鞋业的“表现”向我们昭示:产业结构调整并不如人们先前想像的那么可怕。
结构调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消亡。古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结构调整意味着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积极主动寻找市场机遇、提升产品质量、创建自主品牌、善于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变得更加强大,而不灵活应变、故步自封、经营模式单一的企业则越来越难以生存,最后只能落得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由此看来,制鞋业结构调整在带来产业“阵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鞋业中心的地位仍然是稳固的,关键看企业自身如何趋利避害,把握机遇。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大力拓展内销市场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制鞋企业在面对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与其抱怨和茫然,不如摆正心态,提高自身实力。挺过“冬天”必将迎来“春天”。对同样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其他行业而言,道理是相同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