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轻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仍可看好:热塑性增强玻纤
2009-05-06
 
国内热塑性增强玻纤市场持好。玻纤是工程塑料用量最大的材料,工程塑料的发展离不开玻纤行业的支持与协助。据专家介绍,近几年来,用于工程塑料增强的玻纤品种不断增加,用量也在逐年增长。2005年国内使用量为7万吨,2006年达到9万吨,2007年用量超过14万吨,3年时间用于工程塑料增强的玻纤量几乎增长了300%。预计2010年国内工程塑料树脂,需求量将分别达到新的水平,其中:尼龙树脂50万吨,聚碳酸酯150万吨,聚甲醛30万吨,;PBT树脂20万吨,聚苯醚树脂5万吨,特种树脂3.3万吨。工程塑料树脂总需求量,可以实现260万吨目标。我国的工程塑料产业,改革开放初期刚刚起步发展,北京2个化工研究院几乎同时,和251厂开展了玻纤配套的合作;30年后的今天玻纤与工程塑料,这2个行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玻纤企业。国内塑料增强用纱将继续增长,塑料通过玻纤增强后,其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浙江巨石、重庆国际、泰山玻纤3大池窑企业纱,产量占了全国总量的80%,全国塑料增强产区集中在华南和江浙。


国内塑料改性市场容量,目前约为300万吨(不包括电缆改性料和PVC改性料),其中工程塑料约为90万吨;到2010年预计可达460万吨,其中工程塑料估计150万吨左右。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工程塑料对玻纤的需求量,应该可在21万吨左右。据专家介绍,按照品种细分大致情况为:尼龙用纱量6万吨,PBT用纱量4.5万吨,增强聚丙烯用纱量4万吨,增强ABS用纱量1万吨,增强聚碳酸酯用纱1万吨,改性聚苯醚用纱量1万吨,其他3.5万吨。随着市场的变化,不同品种玻纤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如短切纱、长玻纤增强专用纱、环保纱等,所占比重都会增加;池窑纱对比坩埚法拉丝的优势也会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国外公司大量进入、竞争十分严峻。他们凭借着技术、资金和服务的优势,同国内企业争夺市场,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是国际化的竞争。今后的发展变化,已不是简单的填补国内空白、掌握几项技术、拥有先进设备,而是需要企业整体的工艺、质量、经济等各项指标,直接参与国际巨头们的竞争,能否取胜,则要看综合实力的较量。工程塑料之所以发展快,得益于性价比的优势,从而取代其他材料而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又给通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低成本化带来了市场机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塑料作为现代4大工业基础材料之一,越来越广泛地在各行各业应用。全世界的塑料总产量,已经超过2亿吨。塑料按受热后形态性能表现,可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后者是指能够多次受热软化的聚合物——聚合物的分子链间不发生交联,而且每次加工后分子链几乎没有变化。为满足对塑料的更高要求,以复合方式对塑料改性,来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指标,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以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例,于具有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热性、电性能、耐磨蚀性能,以及简便的加工方法,所以应用日益广泛、发展十分迅速。历史上玻纤增强热固性塑料最先投入工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成功投入正常生产,其发展速度早已超过热固性塑料。据专家介绍,热塑性增强玻纤热塑性塑料数量大、品种多,用玻纤增强改性效果明显,同时其制作工艺性好,而且价格相对较为低廉;特别是它环保性能好,制造过程中仅封闭热熔,不用溶剂、对环境无污染。热塑性塑料目前已占,整个塑料产量的70%以上,增长速度是热固性塑料的3倍。

     相关链接
    ·大商所6月将召开“中国塑料产业大会”
    ·外商对佛山陶瓷展兴趣不减
    ·玩具生产企业应关注新修订的美国玩具安全标
    ·钢琴制造商“不务正业”转产家具应对金融危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发展喜大于忧
    ·湖北将建300家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
    ·我国刀具行业遭遇上下游风险传导
    ·温州五金等中小企业再遭融资难题
    ·家具商广交会颗粒无收?传统出口市场消费剧
    ·紧固件企业寻求发展应从经营模式寻突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