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务部牵头制作的“中国制造”的30秒广告在全球播出,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广告力图通过“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概念为中国制造重塑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与全球各个领域合作紧密的“中国制造”的形象。国家动用公共关系力量维护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作为制造业企业,这让我们感到振奋和鼓舞的同时,更应该鞭策我们去深刻的反观和思索。
这几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从反倾销,贸易保护主义,到反对中国的国际收购等等。“中国制造”所遭遇的信誉危机,固然有中国在国际公共关系层面上信息传播和沟通缺位的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的制造定位的问题。
在维基百科中,给予“中国制造”的定义是这样的:他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他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这个标签可以在广泛的商品上找到,从服装到电子产品。当然,也有像苹果这样的公司,他们把“中国制造”看成是“质量略差”的同义词,因此在产品上赫然印上“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中国制造在全球形成庞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制造的“低价”战略,拥有强大生产能力和丰富的低价产品,成为了全球供应商的采购平台。中国人讲“物美价廉”、“薄利多销”这也是一种商业思路,“低价”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本身没有错误,但如果将“低价”作为目的,尤其是把低质作为支撑低价的手段,那将是真正毁灭“中国制造”的罪魁祸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是世界制造中心,日本制造业非常注重产品的品质和研发,并且非常重视制造过程的管理和把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世界制造中心虽然从日本向台湾及中国大陆逐步转移,但日本仍然占据着电子产品和汽车工业的重要的高端市场。日本制造业中成本观念很核心的一点就是,制造成本的降低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资料成本的降低,更应该从生产过程中,从管理运营中节约成本创造价值。
减少生产过程的浪费、降低企业运营中的内耗,加强环节之间的有效配合,提升员工的效率和潜力。将原本以资源优势、成本降低、粗放的、高耗、低效的中国制造向着精益的、集约的、低耗的、高效的卓越制造转变,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唯一出路。
商务部的公关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支持的力量,但仅仅依靠商务部的品牌广告还不能完全拯救中国制造。只有中国制造企业找寻到“卓越制造”的方向,和政府一起形成国家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中国制造的美好的明天。
诚然,东南亚市场作为中国鞋企开拓国际市场的新跳板,有着与众不同的战略意义。中国鞋企在这个地区看到未来发展希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只有不断鞭策自身,规划好整体战略,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充分发挥地点效用,才能在这片新的市场上大放异彩,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