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6月1日,“限塑令”就整整实施两年了。这两年内,执行情况又如何?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商场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75%左右,每年大约可减少塑料消耗27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限塑令”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记者日前调查发现,“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很多农贸市场,成了塑料袋使用的“重灾区”。
“限塑令”盲区不少
日前,记者走访了北京朝阳区东郊市场食品批发商场,发现每个摊位上方都挂着统一印制的蓝底白字的“限塑牌”:本摊位坚决执行“限塑令”,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上面还详细列明了不同规格塑料袋的价格。然而在近半个小时内,没有一名摊主向顾客收取塑料袋的费用,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似乎成了一种“默契”。即使在“限塑令”执行较好的大型连锁超市,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也在攀升。在北京朝阳区乐天玛特超市,记者在其中一个收银口发现,半个小时内,一共有9名顾客买了14个袋子,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收银员小陈也表示,尽管袋子收费,还有不少人过来买,一个收银口每天大概有一百个袋子卖出去。
此前一个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在哈尔滨、兰州、郑州、成都、广州、杭州6个城市也做了详尽调查,结果发现,超市对“限塑令”的执行度大都比较好,而农贸市场是“限塑令”执行度最为薄弱的地方。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负责人毛达参与了在北京地区的调查,他告诉记者,他们在北京不同区县,对连锁超市、品牌商店以及个体商户进行过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尽管大规模连锁超市对“限塑令”的执行力度最好,但塑料袋的使用率还是比政策刚推行时有所上升,品牌商店和个体商户执行的效果不是很好,尤其在农贸市场,“限塑令”根本无法实施。
“限塑令”效力为何减弱
对此,有人称,“限塑令”似乎只是一针“麻醉剂”,药效持续时间不长。记者发现,有三个原因使得限塑令的效力明显减弱。商家的不作为或变相抵制。在农贸、小商品市场中,不少商家虽然知道有“限塑令”存在,但为了降低成本,还在使用不合格塑料袋,或是为了迁就顾客,使用了合格的塑料袋也不另行收费。例如,农贸市场的主办者应负起“限塑”的管理责任,但是很多经营者并没有严格执行规定,既不统一进购环保购物袋,也不对商户进行管理。这些不作为或变相的抵制措施使得政策完全被架空。
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如果厂家没有说明产品的用途,或者塑料袋不用于购物,那么质监部门所依据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就没有效力。所以,工商部门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公众对“限塑”意义认识模糊。目前,还有许多人不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也就对“限塑”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正确认识。
如何把“限塑”贯彻好
大家都注意到,“限塑令”刚开始推行时不少人能身体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袋使用又逐渐增多。原因为何?毛达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80%以上的人是支持“限塑令”的,这说明该政策是有群众基础的,可以很好地推广下去。他建议,首先应针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例如,用厚度规定塑料袋是否环保还没有充分依据;塑料袋收费是否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商家是否因收费获利等。在鼓励塑料袋回收利用方面,毛达和他们的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提出了如下建议:应该制定更多的细则,如塑料袋规格、标识等,便于执法人员履行职责;应限制所有的一次性购物袋等。
其次,针对农贸市场这一薄弱环节,董金狮说,可由工商部门要求各个市场跟其签订承诺书。市场开办者指定塑料袋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对要进入市场的塑料袋厂家进行资质考核,否则就要受罚。
最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最关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告诉记者,只有全社会都讲环保,才会从根本上防治“白色污染”,让消费者从简单的产品替代转变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替代。政策制定者应时刻跟踪已有措施的效力,在效力减退的时候,考虑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是强化,从“提醒”、“鼓励”和“约束”三个方面改变消费者的塑料袋使用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