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刘玉玲呼吁为“北京河北梆子”正名
2009-05-20
  “我呼吁有关方面为北京的河北梆子正名,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更名为‘北京梆子剧团(院),把我所谓‘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改为‘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这是我从艺50年来的最大心愿。”在12月14日北京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传统与当代戏曲发展”论坛上,一向人前如“开心果”般的刘玉玲出人意料地泪洒会场,向与会嘉宾倾诉了她所在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面临的尴尬处境。

  刘玉玲说,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北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梆子剧种。新中国成立前,京津冀三地的梆子没有正式的统一称谓,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被统称为“河北梆子”。如今,很多不了解这一剧种发展历史的人误认为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地方戏或家乡戏,而把北京、天津的梆子艺术成就都归结于河北的梆子。更甚的是,1956年,北京市进行戏曲改革,有关领导一听“河北梆子”的名,就决定将北京的梆子剧团从京城迁往河北,后来在老艺术家李桂云,特别是彭真同志的过问和坚持下,北京的梆子剧团才得以留京。

  “我1958年扎根北京学习梆子至今50年,却一直被大家称为‘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河北梆子皇后’。我们剧团一位女演员在北京某妇产医院分娩,医生看登记表上填写着‘河北梆子剧团’,就奇怪地问:‘我们医院床位那么紧张,你是河北的,怎么跑到北京来生孩子?’多年来,我们京梆子演员一直饱受‘河北’二字之累。” 刘玉玲尴尬地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令刘玉玲和同事费解的事还多着呢。2004年,法国巴黎举行红红火火的中国文化年,“北京文化周”亮相其间。刘玉玲说:“我曾接到赴法参加北京文化周演出的邀请,之后却突然没了下文。是啊!‘河北’梆子怎能去参加‘北京’文化周呢?要是在巴黎举行‘河北文化周’,我总能去参加了吧?不过,那更不可能了,因为我们属于北京。”

  最近,河北梆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玉玲被提名为传承人。听到消息后,刘玉玲深感无奈——最终还是“河北梆子”而非“京梆子”成了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面临梆子人才流失、后备力量匮乏的窘境,且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地位日渐式微。“只有去掉梆子前的‘河北’二字,为京梆子正名,才可能更好地振兴北京的梆子,使之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刘玉玲认为自己的建议绝非简单的关乎梆子名称的地域之争,而是着眼于这门艺术的未来。

  “冠以‘河北’二字的梆子剧团很难融入北京文化,人们常把我们的河北梆子称为‘外来户’,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梆子在北京还怎能有自主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刘玉玲坚信,要振兴北京的梆子,首先必须为它正名。

  面对著名表演艺术家刘玉玲讲述的种种尴尬,不知读者朋友会做何感想。当下,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传统戏曲和团体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失、观众锐减、市场萎缩的窘境,河北梆子也不例外。平心而论,影响和制约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振兴梆子艺术、促进剧团发展,需要对症下药。至于北京的河北梆子是否该去掉“河北”二字而改称“京梆子”,见仁见智。欢迎业内专家、戏迷朋友和广大读者就此发表看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