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数字化时代“双刃剑” |
2009-05-20 |
|
当一幅远在千里的古画,可以如至眼前般看到,并且能放大到比用放大镜看到的更清晰,专家甚至可以根据这样的图像判断古画的材质,纸的还是绢的,材料里面进行过怎样的修补,赏析墨色、推断年代乃至判断真伪,“这样的技术确实为我们研究古画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以前无法得到的参考信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坦言。
正在此间进行的“中美文化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来自中美双方的五十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相关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李文儒表示,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凸现和推动博物馆的公益性、公共性和它公众性,这也是博物馆核心价值的最大范围的实现,“说白了,你不用走进博物馆,只要在网上动一动鼠标,也许就能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数字技术的“双刃剑”亦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他认为,传播内容方面,在文化遗产的原创和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分专业的组合、过分娱乐化、趣味化,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博物馆的文化价值造成消解和损害;在数字采集、制作中,特别是在数字传播中如何保证成品的正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能让历史和文化与大众更亲切、更熟悉,而不是更遥远、更虚幻、更陌生,甚至恐怖,像美国很多好莱坞影片那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亦提出,必须正确认识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带给世界以生动、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也会使那些弱势文化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进而在更大范围之内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条件。
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汉族民间音乐涵盖中国大陆三十一个省、市、区和四十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音乐音响资料共约七千多小时。该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玫表示,正在进行的“馆藏濒危音像档案数字化抢救”项目最终要完成对音频、视频、图片、古籍文献的全面整理并实现数字化存储与使用,“目标就是永远留住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部主任麦克·凯西则善意地提出,目前音频保护存在数量大、退化、陈旧过时等三大难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介绍,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就利用数字技术在文物和古籍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希望能够与美方广泛地开展科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挖掘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元素和宝贵遗产。”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科尔回应,他深信数字技术在改变人文学科方面也有巨大的潜力,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改变人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以及规划和设计。基金会希望能引领这一“新边疆”的开发。 tujian.org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九日下午在接见美国代表团一行表示,数字技术在文化、艺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将为人类文明的创造、传播、研究和保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中美两国文化关系前途宽广,他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两国的文化合作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