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中国北京·宋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侧记 |
2009-05-20 |
|
“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这样一个内需比较旺盛的市场来说,或许会是一个机会,尤其是文化产业。金融危机将加速中国经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10月26日,正在北京参加“2008中国·宋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的这番话让不少与会者感觉到,似乎这个冬天不那么冷,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形势依然很严峻。
当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对华交流协会、三辰卡通集团、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联合举办的“2008中国·宋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的专家以及国内文化产业界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在论坛上,与会者不仅介绍了全球文化产业最新发展动态,并就文化产业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交流协作进行了广泛研讨,而且针对目前经济形势下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其中,对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作了相对乐观的判断。
摒弃浮躁,“冬天”是加快产业转型的契机
就在“2008中国·宋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召开的十天前,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列全球第三的广东省东莞市合俊玩具厂倒闭。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的玩具出口企业减少了一半。当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只是玩具业,互联网业、影视业等文化产业也都被波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多文化企业现在都处于过冬时期,但过冬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对文化产业这种需要一定思想积淀的产业来说,‘冬天’至少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摒弃浮躁、扎实提升企业内涵和品牌的时机。”在论坛期间的交流中,张晓明表示,经济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存在资金紧锁、投资规模缩水等不利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整个产业在资金紧锁的经济环境中,不得不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步伐。
“其实,此次受金融海啸影响洗牌出局的企业大多发生在传统的文化产品制造企业中,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即这些实体经济多为OEM(代工生产商)企业,主要依靠承接国外的产品加工单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来维持生计,这类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渠道,这些东西都掌握在供货商或者需求方那里。一旦遇到经济环境、贸易环境的波动,它们的脆弱性马上得以显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经济危机给了这类企业改变旧有发展模式的紧迫感。“如果没有遇到经济波动,可能政府和专家学者们再怎么强调,企业也很难意识到转型提升发展模式的重要性,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而懒得转变。但是,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允许企业再延续以前的慢节奏了,必须尽快走出简单的OEM生存方式,提升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从最低端的代工环节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渠道延伸,否则就只能倒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影视业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资金的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品的优胜劣汰,影视演员将提升竞争力,影视创作将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
从“危”到“机”,拉动文化消费
的确,冬天来了并不意味着没有了希望。此次论坛中,一些与会者认为,经济的不景气,或许会增加人们对物质形态以外的文化、精神领域的关注,从而拉动文化消费需求。
“美国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就推动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心态反而趋于平和,购物、置业等奢侈性消费会大量减少。同时,为了忘却现实中因经济危机而产生的烦恼,人们可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去完成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消费,比如看电影、玩电子游戏、听音乐、旅游等。而这部分需求恰恰有助于拉动文化消费。”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说。
张晓明也表示,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牵连,但中国经济依然有强大的内需市场作支撑。“文化产品出口受影响,必然会引导资本转向内需市场,对于中国这样的内需市场聚散中心而言,将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
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具创意的业态,创意的质量代表着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人不会停止思考,更不会停止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只要有好的创意,持续创造需求,就不怕经济危机的波动。“原创性、更具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化产品在今后的文化消费中会更受欢迎。”有业内人士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