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深挖文化底蕴 注重保护传承
2009-05-20
  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距金门仅5.6海里,是全国著名侨乡。晋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唐开元六年(718年)始建晋江县,为历代州治、府治首邑。晋江人才辈出,历史上是全国18个千人进士县(市)之一。晋江也是全国经济强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6位,经济实力保持“福建省十强县(市)”首位。晋江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晋江是特色产业基地,有纺织服装、制鞋、陶瓷石材、食品、轻工玩具五大传统产业。晋江是中国品牌之都,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1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中国出口名牌2项;5个品牌入选亚洲五百强,10个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6家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晋江市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戏剧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特色(书法)艺术之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晋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齐头并进,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和主要做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由于晋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晋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丰富,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医药、传统手工技艺、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2007年,晋江建立了第一批共计13项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南派布袋戏、晋江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闽台东石灯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灵源万应茶共6项(包括涉及的南音、高甲戏等共有8项),省级项目7项,泉州市级8项,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9人、市级11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传统项目成为品牌活动

  1.“戏剧之乡”美名扬

  晋江是“中国民间戏剧之乡”,素有闽南“戏窝子”之称。现有高甲、木偶专业剧团各1个,民间职业剧团21个,从艺人员900余人。高甲戏作为晋江侨乡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自1981年开始,晋江市一年一度的戏剧展演坚持了28个年头,培育出闽南地区戏剧活动品牌——“晋江市戏剧展演节”,至今业已不间断地组织了21届,并成为闽南地区的高甲群英会,不仅晋江的民间职业剧团争相报名参加,甚至泉州、厦门的专业剧团也积极参与。如今的“晋江市戏剧展演节”已成为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块金字招牌,侨乡夏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侨乡处处闻“射虎”

  晋江素有“灯谜之乡”的美誉,灯谜古称“射虎”,其活动遍及晋江城乡,晋江市19个镇(街道)的15个镇(街道)成立了灯谜组织,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学生灯谜组,每年独立开展各种灯谜活动不下100场次,培育了一支强大的灯谜骨干队伍,每年一届的侨乡灯谜会至今已连续组织了18届。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侨乡灯谜会举办的“品牌之都”灯谜夜市已举办了3届,每届都吸引了当地近百家企业,自制谜笺、自备小奖品、自主主持谜坛、自行设计布置场地设擂猜射,数万人(次)的群众直接参加夜市活动。如此大型的灯谜展猜活动,首开福建省之先河,在全国也属罕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御前清曲”醉侨乡

  南音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保存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被称为“御前清曲”,因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又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汇而自成一格。晋江为福建省南音盛行区域,南音基础普及,现有南音社60多个,社员2000余人,名家遍布,新人辈出。

  1996年,晋江开始举办3年一届的南音演唱大奖赛,涌现出一大批南音新秀;而每年一届的南音演唱节更是联系、增进弦友情谊和展示、交流南音艺术的平台,使得南音欣赏、南音演唱成为晋江老百姓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海外游子用南音寄托思国、思乡之情。晋江先后多次举办大规模的海内外南音演唱活动,共接待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南音代表团数十批次,弦友数千人次,南音已成为晋江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联系海外游子的重要载体。

  (三)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集腋成裘

  晋江历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文字整理,从分散到集中,从综合到提升,传统文化不断被挖掘整理,并相继结集出版。近10年来,共编撰出版了“晋江文化”丛书4辑26册,内容涵盖了晋江的人文地理、历史、古迹名胜、文学艺术、戏剧音乐、古今人物、民俗风情、宗教石刻、华侨轶事等多方面,目前已启动第5辑的编撰工作;加大对南音曲谱的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在整理编撰《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南音指谱大全》的基础上,晋江市政府投入100万元启动南音古曲的整理出版工程,目前已出版《弦管古曲选集》第1至7辑中的第1、2两辑;着手对晋江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调查摸底,整理出版《晋江古厝》和《古檗山庄题咏集》;注重对民间文学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民间文学3套集成,包括《晋江民间故事》、《晋江民间谚语》、《晋江民间歌谣》。这些书籍的出版,不仅保存了晋江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

  1.对传承单位给予有力扶持。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和掌中木偶剧团分别是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和南派布袋戏的传承单位,晋江市政府对其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委托福建省艺校定向培养青年演员;二是改善剧团待遇,提高演职人员工资待遇;三是着手建设晋江市戏剧中心,为两个传承单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物质保障。

  2.拓宽传承渠道。为了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从2005年起,晋江市力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南音等乡土文化课程,通过组织中小学南音兴趣小组、幼儿园“小小高甲班”及推广闽南音乐等传统文化教材课件演示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得到良好的传承;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恢复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在艺校培养的渠道外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承途径。

  3.传承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晋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已届83岁高龄的南派布袋木偶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伯芬,至今坚持在艺校为南派布袋戏的传承培养年青一代;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等致力于南音古曲整理;高甲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赖宗卯通过传统拜师仪式收徒,退休后仍坚持随团下乡,在演出的过程中以戏带徒。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良好保护和有效传承的原因

  (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晋江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闽越人聚居之地,春秋战国时越人迁入,融合成为闽越族。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不息,大批晋民南迁避乱,在这里沿江而居,因而此流域称晋江。晋江先民们广融博采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华夏优秀文化中独具一格的晋江地域文化。

  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晋江素享“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等美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甚至世界罕见的摩尼教在此共存;回、蒙、满、汉等不同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以闽南语为主的方言吸纳了许多其他语言成分,如马来语、达家乐语,甚至英语等。在非物质遗产方面,有中原民俗遗存“嗦啰嗹”;又有既保留中原文化遗韵,又吸收闽越风土文化精华,如今广泛流传于晋江各乡镇的的弦管音乐——南音,它包含了中原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佛曲、道曲,甚至有骠国(今缅甸北部)和古天竺音乐的成分;以及交相辉映的高甲、木偶、梨园、打城等多种戏曲形式。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

  晋江地理条件优越,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晋江口的泉州港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频繁的商贸往来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相互渗透,使晋江的地方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遗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晋江的民风民俗以及先进的手工技艺也随着频繁的商贸往来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该技术后来逐渐被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该项技艺仍在晋江深沪存留。此外,晋江人民的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晋江的许多民俗在当地得到完整的延续。晋江与我国台湾地区一衣带水,在台湾的晋江人有近百万,两岸文化世代相传,如台湾岛内400多座龙山寺均分灵自晋江安海龙山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闽台东石灯俗,主要活动范围在晋江市的东石镇和我国台湾嘉义县布袋镇的东石乡,活动由两岸民众自发组织,是两岸文缘相承、神缘相通、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1.注重投入。晋江市自2005年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除民间用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发投入外,市财政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经费已近400万元。主要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高甲、木偶传统剧目的文字资料整理、音像拍摄和对传承人的保护。

  2.注重建设。一是阵地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保护的依托。据不完全统计,在晋江全市386个村(社区)有露天戏台1000多座,也就是说每个行政村平均有3个戏台,为剧团下乡演出提供了很好的演出条件。二是队伍建设。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力量。晋江的19个镇(街道)文体站均配备了1至2名文化专干;全市124处文物保护单位全部配齐了文物管理员;2007年,晋江市选准配齐386个行政村(社区)的专职文化协管员,并制定了岗位职责和定期培训制度,完善了市、镇、村三级文化队伍网络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注重管理。晋江市依托文化馆、镇文化活动中心和社会文艺团体等,对从事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群体进行技能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治式的管理和约束,同时给予多方扶持,并不断为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项目提供比赛、表演或展示的机会。如晋江的业余剧团管理就是较为成功的做法之一。晋江早期的民间职业剧团因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致使演出市场较为混乱,幕表戏盛行,演艺水平及传统剧目提升停滞不前。1981年,晋江设立了福建省第一个专门的剧管机构——业余剧团管理组(翌年改为民间职业剧团管理处),开始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规范管理,通过一年一度的剧团考核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目调演,民间职业剧团得以蓬勃发展,20多年来,积累上演剧目数百个,30多名青年演员获全国、省优秀演员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注重引导。政府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层级保护网络,健全协会组织,引导民间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常年开展的一年一度的戏剧展演节、侨乡灯谜会、南音演唱节和各种民俗活动,进一步培育非物质文化活动品牌,在晋江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5.注重保护。晋江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特别是加大木偶传统剧目、高甲戏传统剧目和南音曲谱的整理力度;整理木偶传统剧目并制成光盘;收集整理高甲戏传统剧目46个。

  6.注重传承。在晋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承人的保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2007年11月,恰逢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创始人——柯贤溪诞辰100周年,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先期实践活动,在由晋江市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上,全国专家云集晋江对传统戏剧传承人的艺术传承进行了广泛探讨;晋江市全面推动的“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阵地,推动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同时推进“乡土文化进企业”活动,让广大外来建设者加深对晋江文化的了解,增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展望

  2007年6月,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建立首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年11月,晋江市委、市政府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文化局成功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为挖掘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精髓,促进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学术支持,受到了海内外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理论的指导,展望未来,晋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望再上新的台阶。

  (一)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和“采莲”、博饼、“烧塔子”等大型民俗活动,拍摄、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题片,整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集等形式,加大对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各界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让自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台项目对台胞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构建晋台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台东石灯俗,是由我国台湾嘉义县布袋镇东石乡与晋江市东石镇联合申报的,在这个项目身上充分体现了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深厚历史渊源,并成为晋台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今后,晋江市将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加大整理、申报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力度,让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两岸民众沟通、联系和往来的桥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充分发挥晋江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晋江可以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区域优势,利用晋江特色项目,通过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项研究会、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品牌等形式,整合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重点保护区,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来源: 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