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民间博览会开幕:从文化博览到博览文化 |
2009-05-20 |
|
尽管台风暴雨给人出行带来不便,尽管多个艺术博览几乎同时举办分流了不少人群,尽管中秋佳节来临人们忙于访亲会友,历时6天于16日闭幕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仍是人气旺盛,观者如潮。从文化博览到博览文化,正是这个悄悄变化,使得这一民间博览会,不仅是一个文化的展示,而且是一个文化的课堂。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始办于2007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但是,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城市的性格、城市的精神?把握自身文化的精髓,坚信自身文化的力量,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被本民族认可又融入世界的上海新文化,这一观点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由此,上海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带有“国际”两个字的艺术节展后,办起了这个“民”字领头的文化博览会。
从文化博览到博览文化,重要的是“主次”换位。文化博览的“主”为主办方,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观众为“次”。博览文化的“主”是观众,从这个舞台获取更深更广的文化知识,主办者是“次”。
始于唐代、盛于明代的木版水印,是中国独有的,含绘画、雕刻、印刷为一体的艺术。用木版水印复制的中国画,可以做到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在朵云轩展区内,艺人们正在忙碌地制版、雕刻……木版水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木版水印有什么样的特点?民间工艺背后的“故事”,吸引了观众。观众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切的了解,由此引发更热切的喜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江苏展区,20米长的彩色发绣《夜宴图》,令观众叹为观止。中国人自古视头发如生命。比如,曹操“割发代首”的传说,民间女子表示爱情“青丝”相赠的故事等等。唐代时期,佛教鼎盛,虔诚信女用自己的秀发,在绢丝上绣出观音或如来像,顶礼膜拜。这便是最早的发绣了。发绣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程序,作品弹性强、光泽好,而且精细,圆润、古朴、典雅,给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真实美感,保存时间也长。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发绣作品,为南宋时期。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上海博物馆、成都文殊院等都藏有明清时期的发绣作品。
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博览会,随处可见工艺大师们的身影。他们有的当场展示手艺,有的讲解工艺流程,有的手把手教观众如何制作。观众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听觉上、心灵上领略美的伟大。这个博览会,70%的展品,都有讲解和演示,如同一个艺术的大课堂。由此可见,观众始终是这个博览会的“主角”。从文化博览到博览文化,这个“换位”,使得观众在切切实实地博览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