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
2009-05-20 |
|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在盘点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时,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已经显示出经济形势过热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衡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有恶化趋势。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十五”期间有恶化趋势。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保持在20%以上,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1%左右)和消费增长速度(12%左右)。由于投资增长过快,预计2007年投资占GDP比重超过56%,2008年将超过60%。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走高的形势下,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所占比重连年下降。据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年均增长11.2%,总体发展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在GDP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但是进入“十五”以来,却出现了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占GDP比重不断降低的现象。在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这一现象越严重。
宏观经济环境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文化产业所依托的消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虽然消费的增长速度不慢,但是收入差别扩大的速度还是大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于是出现了“消费断档”,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和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不足之间拉开了距离,使越来越多的人根本无力消费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产业是新兴服务业,由于文化消费缺少刚性,一般排在教育和卫生消费之后,所以文化产业对消费环境的敏感度,以及对于教育和卫生等相关行业的敏感度都很高,很容易受到经济结构不利变化的影响。当消费因收入落差而被抑制的时候,最先从消费者账单上消失的往往是文化消费;而当服务业发展受到挤压的时候,最先被挤出去的则往往是文化产业。
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需要考虑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保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如果说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具有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的性质,那么现在是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市场本身寻求内生性增长源泉的时候了。我谈一个观点——形成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的组合政策,以多种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指向需求,依靠财政出资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弥补低收入群众基本需求的不足。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订单,对产业部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种是指向供给,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收等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政策手段,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开放市场将增加供给,使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并反过来进一步拉动新的供给,因此形成良性循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两种办法中,后者对产业部门的激励作用更大,应该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的首选建议。
客观地说,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财政收入增加亦较快的情况下,需求型宏观调控政策对主管文化的政府官员有较大吸引力,因为与近年来年均20%至30%的财政增收幅度相比,拿出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实在是个小数字。但要看到,我们还是一个处在文化体制转型中的国家,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精神和规则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动用财政资金大肆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容易引起体制的行政性复归,增加下一阶段改革的难度。相比之下,供给型政策可以更大程度上利用已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给更多的生产者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是更符合改革精神的选择。
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初期阶段,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管理体制还在建设之中,放开市场准入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政策选择可能是两种办法的组合——以扩大供给为主,兼顾需求:一方面放松管制,加快市场开放的速度,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企业,以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机构的转企改制,并以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生产更多价格低廉、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和激活大多数人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拨款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弥补部分群众基本文化消费需要的不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