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教育的升温,高等院校因其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科研和实践的重要一环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看中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与其进行对接,借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范例越来越多。
6月4日,这种范例又多了一个。当天,中国传媒大学与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多个领域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表示,这是中国传媒大学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一次新尝试,也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国传媒大学与地方政府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校地合作模式借鉴国外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归文化产业本体研究,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思路,实现专业教学和产业建设互动,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创新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谈及为什么选择这种校地合作的模式,苏志武如是表述。
对同样的问题,承德市市委书记艾文礼则认为:“之所以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是因为从学科设置来看,传媒大学对文化产业十分重视,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学科资源优势,进行了资源整合。”
就这一点而言,此次校地合作,其意义不仅在于搭建一个合作平台,更重要的是为这一类型的合作探寻一个发展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事实上,在近年的发展中,中国传媒大学也一直致力于将其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教育模式上的探索,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以此作为学校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支撑。这无疑成为了双方此次合作的坚实基础。
据苏志武介绍,“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整合了学校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资源,进行协同式发展。同时,还与全国各地政府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共享双方的文化产业资源。”
在此基础上,此次合作中,双方将满足地方文化发展需要和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作为了合作的首要准则。
就合作保障而言,双方均表示:“首先,这是一个能够落到实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机构、人员、地点、任务、经费全都落到实处,双方的产学研合作有了坚实的物质、人员和制度的保障,不会流于形式。其次,这是建立在长效机制上的合作模式,也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型的合作模式,可以针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灵活提供不同服务,其服务内容会涉及人才培训、项目规划甚至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将最大限度地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在这次校地合作中,双方将通过建立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职能机构,把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而谈及与地方合作的下一步棋时,苏志武表示:“要利用中国传媒大学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智力资源,推动地方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的优势和经济的优势。”
事实上,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许多高校在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传媒大学与承德市人民政府的这次合作说明,高校与区域内文化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创意成果转化和社会文化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更说明高校作为区域知识创造、知识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创意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文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更是区域文化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