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重建:为灾区群众建设新的精神家园 |
2009-05-20 |
|
对话·文化重建: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
大地震给灾区文化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
记者:汶川大地震使四川文化系统的生命财产和文化遗产遭受重大灾难,文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困难。具体的文化灾情是怎样的?
郑晓幸:这次大地震,使灾区群众在生命和物质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精神文化家园的物质基础受到极大破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受到极大毁坏,灾区群众的文化资源丧失基本文化权益失去保障。
这次大地震,我省的重灾区达10万平方公里,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生态脆弱、文化基础薄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其中,都江堰市、北川县、汶川县等13个市、县受灾特别严重。
全省文化系统因灾死亡11人,失踪25人,受伤50人,其中重伤8人。人员伤亡已导致部分文化单位运转瘫痪。受灾人数约2700户8300余人,其中处于重灾区的受灾人数为1400余户4600余人,损毁职工住房56幢近8.7万平方米。汶川、北川、都江堰、绵竹等地的大部分文化工作者无家可归。
文化基础设施损毁严重。7个县文化馆、4个县图书馆、5个影剧院(剧场)、4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整体垮塌。有33个县文化馆、26个县图书馆、4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剧团、51个影剧院(剧场)遭到损毁,成为危房。损毁设备13674台(件、套)、图书182.24万册。直接经济损失达25.49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毁坏。20个市(州)的106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1839件可移动文物和44处文博机构办公、库房遭受不同程度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巨大,1110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被毁,上万份珍贵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被破坏。羌族聚集区大部分城镇民居建筑和一些代表性非物质文化承载体倒塌,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四个羌文化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大部被掩埋。
全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150余家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绵竹年画村、什邡惊奇欢乐谷等完全损毁。有11000余个文化经营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因灾大面积停业的有13个县,经营场所达到1734家。有27个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590家经营场所不能正常营业。直接损失达21.87亿元。
文化家园建设要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
记者:很显然,灾区的文化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也十分紧迫。我们想知道的是: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文化的恢复重建具有怎样的意义?
郑晓幸:文化的恢复重建,是恢复重建灾区群众精神寄托的物质场所、民族文化记忆的核心载体,是构建人文关怀、心灵抚慰的服务网络和维护灾区和谐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条件,对于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tujian.org
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迎接恢复重建中的文化挑战。准确把握新时期受灾群众的文化心理特点,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灾群众的文化需求,紧紧围绕恢复重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如水”、“沁入心灵”的优势。不断用文化服务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用文化活动舒缓焦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用文化艺术作品坚定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必须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统筹物质家园建设与精神文化家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用人文环境改善促进灾后社会环境协调,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促进物质文化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家园应该建设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最基础、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任务。
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精神文化家园
记者:四川灾区将按照怎样的原则和目标来进行文化恢复和重建?
郑晓幸:我们的原则是保基本安置、基本运转和基本文化服务,一手抓公共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恢复重建以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以优先恢复重建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注重将文化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十一五”期间的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相结合、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急需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已完成一个《四川文化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大纲》、《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恢复重建大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大纲》的四个子规划。在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中,我们十分强调要把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社会援助和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结合起来,调动和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精神文化家园。
按照规划,到2010年,地震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和超过震前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重建,文化服务机构基本完善,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受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修复,保护环境得到改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恢复。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灾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大恢复重建扶持力度。统筹配置全省文化资源,着力推进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恢复重建。在恢复重建时期,将文物保护维修、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专项资金向灾区倾斜。同时加大政府采购、补贴力度,保障和实现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保证所有灾区受损文物都纳入抢救保护规划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受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修复是如何安排的?
郑晓幸:目前《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大纲》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进一步落实工作任务,分清轻重缓急,对因灾局部受损后又面临震后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优先加固修缮,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优先抢救修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灾区文化旅游恢复和增加文化就业的文化遗产区域要优先保护修缮,保证所有灾区受损文物都纳入抢救保护规划。
有关受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修复,我们的具体安排是这样的:抢救性征集严重受损的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资料;补充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启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制定重建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羌族数字文化空间的具体规划;重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藏、羌名城古镇,加强藏羌文化走廊建设。
同时制定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馆、地震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地震文化纪念地、纪念点、纪念标志和遗迹,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文明理念。 (记者 袁祥 邢宇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