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重建美好家园 文化人在一线
2009-05-20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奋战,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害面前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文化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采取了怎样的重建举措,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

  记者:郑厅长,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省文化系统做了哪些工作?

  郑晓幸:灾难发生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抢险救人。这段时间,从省文化厅到各地文化单位,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抢险救人的前提下,我们也考虑到了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很多同志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去抢救文物和公共文化设备,不少同志忍着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悲伤,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在地震灾害面前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文化人没有缺位。文化人凭着良知和责任,拼命工作,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善款和急需物资,保证这一特殊时期基层文化组织的基本运转。

  记者:在地震灾区,文化工作者还做了哪些工作?

  郑晓幸:此外,我们抓紧时间制定了重建规划。重建美好家园,文化服务必须到位。为了调节、抚慰受灾群众的心理,文化工作者赶到灾民集中安置点,送去精心周到的文化服务。受灾群众住在帐篷里,忍受着高温、悲伤和寂寞,如果没有娱乐活动,没有心理疏导,很可能出现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文化部门发挥了哪些作用?

  郑晓幸:我们调集了省内的各类文化资源送往灾区,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向灾区倾斜。

  目前,“电影人情系灾区放映活动”全面启动,流动电影车队早已开始在灾区放电影。我们计划安排近百支放映队深入灾区,为群众和解放军战士放电影。

  深入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灾区工作。绵竹、安县等地已经开始实施,为了让受灾群众及时了解更多信息,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以确保各地的服务站可以上网,也可以播放碟片等。

  设立流动图书馆。我们发动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等单位组织流动车队前往唐家山等地,为灾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各市州文化系统立足行业,发挥优势,积极开展赈灾募捐活动,雅安、遂宁等地的赈灾晚会共募捐2300余万元。各地的文艺院团正在灾区为群众义演。

  记者:这段时间不少人建议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郑晓幸:这次地震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思考的东西,无论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弘扬民族精神,无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普及科普知识,所以,我们决定建立一所国家级地震遗址博物馆。这项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为这次有近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遭受地震灾害,所以在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前我们要统一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注重特色而又具个性化的博物馆。现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方案,专家组正在重点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我们一定要注意点、线、面结合,合理规划和布局,吸纳专家和公众的建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目前地震灾区文物修复和遗迹重建工作进展如何?

  郑晓幸:全省文物修复工作,大的原则是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抢救,计划头3年为抢救保护期,后5年为提高期。现在大部分危险地区的文物都已被转移到安全地带的中心库房,有些文物在紧急抢运后采取了跨市保管措施,比如唐家山堰塞湖因为有溃堤的危险,我们就把当地的文物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国家文物局已经派专家前来调研,全国一些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纷纷无偿提供支持和修复方案。灾后文化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本报成都6月6日电)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