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安徽:文艺繁花喜逢春
2009-05-20
  黄梅戏《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风雨丽人行》、《六尺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童话剧《老巴克与小巴克》在上海短短两个月创下连演近百场的奇迹……近年来,安徽省立足于丰富的文化资源,以现实题材和徽文化为重点,在创新中求发展、在繁荣中筑和谐,艺术创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新气象 新亮点

  举办全省戏剧调演、舞蹈比赛等20项活动,14台新创大型戏剧歌舞作品、40个舞蹈作品、近百首歌曲、200幅书法美术作品、600余幅摄影作品,10万多现场观众……2007年5月举行的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不仅展示了安徽省最新的艺术成果,而且展现了安徽省艺术创作的崭新气象,引来世人的广泛关注。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安徽省艺术创作佳作频出,亮点闪烁。除新创黄梅戏 《雷雨》、《逆火》、《徽商胡雪岩》、《霸王别姬》等20多台大戏外,安徽省还注重挖掘民间歌舞精华,推出《放歌新征程》、《青铜神圣》等10余台大型歌舞,并在儿童剧创作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出童话剧《老巴克与小巴克》、《山里的泥鳅》、《男子汉行动》等多部较有影响的作品。此外,《女子排椅》、《女子大跳板》等杂技节目,也受到海内外观众好评,成为安徽省文艺创作演出的新名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特色 塑品牌

  舞台两侧,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若隐若现,诉说着徽州山水的灵秀;舞台中央,国内最先进的高清晰大屏幕将“粉墙黛瓦、万家村落”的田园风光展现得尽善尽美……在2007年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的文艺晚会上,大型民间歌舞音画《皖风徽韵》让中外宾客充分感受到徽文化的无穷魅力。

  “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建设文化强省。”近年来,安徽省以徽文化为基础,培育出一批体现安徽特色、具有社会和市场强势效应的文化项目,形成了黄梅戏、花鼓灯、安徽杂技、徽派版画等诸多文化品牌。据介绍,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上,安徽省花鼓灯获奖节目《鼓乡情韵》将代表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节目,在开幕式前的文艺展演中精彩亮相。“徽文化历史悠久,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各具特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徽文化的深层价值,有计划地创作更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省文化厅负责同志对此充满信心。

  抓机遇 创精品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精品意识,努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取得更大成绩。”1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时,对安徽省的文化建设提出殷切期望,同时也为安徽省艺术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将推出精品力作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创作出黄梅戏《徽州女人》、童话剧《老巴克与小巴克》、歌舞音画《皖风徽韵》等多部代表安徽形象的艺术作品。中国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油画《战胜非典》等绘画作品,还入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据介绍,仅2007年一年,安徽省就有多部艺术作品获得全国奖项,如少儿歌舞《嗨!我的梦》、小品《红包》分获第十四届群星奖舞蹈类和戏曲类表演奖,群舞《瞧,这帮鼓架子》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表演银奖和“最佳人气奖”等。据初步统计,安徽省目前获得文华奖、梅花奖、荷花奖、群星奖等各类全国性奖项的精品节目有100多个。( 来源:文化部网站)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