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省豫剧一团创演的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以厚重的思想内涵和较为完美的艺术呈现,在去年一举夺得第12届文华大奖,同时荣获“观众最喜爱剧目奖”。豫剧《常香玉》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今后的舞台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有什么可资借鉴的意义?这些问题引发人们思考。
豫剧《常香玉》的成功,表明河南省在追求剧目生产的原创性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常香玉》的创作素材完全来自常香玉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有关资料,其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情节和人物等的设置均属原创,编剧们曾在100天里六易其稿,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该剧结构独特,手法简练,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导演运用类似电影镜头语言的推、拉、摇、移,达到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使叙事方法和纪实性传记题材的内在要求相吻合,这种开放、自由、跨越式的宏大叙事格局,拓展了戏的精神内涵,以“戏比天大”的精神统领全剧,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整个舞台呈现得光彩夺目,新颖大气,给人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演员的表演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深深感染了观众。音乐主题以常派名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旋律作为贯穿音调,尤其是不同风格的声腔演绎,不仅很快唤起了观众对常香玉大师、对常派名剧的情感记忆,而且从审美效果上来说更是一种强化。整台演出追求创新,追求河南地域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豫剧《常香玉》的成功离不开主创人员和演职员的团结协作。在整个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可谓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在河南省文化厅的协调下,集中了本省优秀的编导、音乐和表演人才,齐心协力创作这出精品剧目,并充分发挥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的理论支持作用。剧目每修改一稿就组织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的专家议一稿,反复研讨,共同加工剧本。可以说《常香玉》的成功,凝结着河南省艺术主创人员和理论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强大的演员阵容为《常香玉》走向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群具有艺术表演实力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真情演绎,也就没有剧目的最后成功。
《常香玉》一剧从常香玉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对自己一生的回望写起,选取她一生中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闪光点进行开掘,展现了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精神、人格的成长历程和“戏比天大”的崇高艺术精神。正是常香玉“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和戏曲界缅怀大师的愿望激发了《常香玉》剧目主创人员的创作热情。2004年6月1日,豫剧大师常香玉逝世后,国务院追授她为“人民艺术家”,她“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如何能在舞台上重现豫剧大师的艺术风采,让大师的形象定格舞台之上,成为艺术界尤其是戏曲界共同的心愿和呼声。对此,大师逝世后不久,河南省文化厅就发出征集《常香玉》剧本的通知。河南省豫剧一团创作的《常香玉》,无论从剧本结构还是从舞台呈现上来说,都具备较好的基础,在众多征集剧本中脱颖而出。河南省豫剧一团的前身就是常香玉大师亲手缔造的“香玉剧社”,演职员们对大师很有感情,老年、青年常香玉的扮演者王惠、李金枝都是“常派”弟子,他们心中饱含着对豫剧大师的崇敬之情。此剧的编剧、导演、舞美、音乐设计等主创人员怀着对大师的敬仰之情通力合作,孜孜以求,亦将“戏比天大”的精神倾注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从而将豫剧《常香玉》铸造成艺术精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是常香玉豫剧大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文艺工作者铸造戏曲艺术精品的基石,也是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可贵精神。(作者系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