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2007年体育运
图片1 图为罗格与陈至立共举火炬。 4月26
·年鉴目录——十七大·政党
·年鉴目录——法院·检察·国防外交
·年鉴目录——人口·民族·宗教·劳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于丹:传统文化为何渐热
2009-05-20
  2006年十一长假期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七天解读《论语》一炮而红。从此大学教授于丹被媒体称为“国学超女”。2007年春节于丹再上《百家讲坛》说《庄子》,随后2007年十一期间在《文化访谈录》节目中做了七期昆曲,让人们对她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觉。刚刚过去的2008年春节,于丹第三次登上《百家讲坛》的讲台,解读《论语》全新感悟。

  于丹有很多头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电视频道策划等,但是这些头衔都没有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有名。于丹的专业是传媒学,她在学校教的也是传媒。她对《论语》颇有心得,是因她从小对于国学的喜爱。于丹说:“我从4岁就开始读《论语》,因为我爸爸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记了我读过了多少遍《论语》。”

  为何被导演“NG”三次

  今年春节,于丹再次走上《百家讲坛》,为观众全新解读《论语》,为什么要讲这些呢?于丹说:“《论语》是常读常新的,这一次我把《论语》中从没讲过的内容整理了7个标题拿出来讲。比如仁爱之道,论语一共一万五六千字,其中‘仁’字就提到了109次,这是儒家核心中的核心,诚信之道现在社会需要,孝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春节七期节目中,“孝道”被安排在第一期播出,这是有故事的。于丹讲:“这十来年我一直在做节目,每次都能比较流畅地做完,可以说在历史上我没有NG过,但是在这次录‘孝道’这讲时我NG了3次。当时的情况是我在上面哭,观众在下面哭,化妆师只能不停地给我补妆。因为我确实觉得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深思的。所以他们说就把这讲作为第一期播出了。”

  为何产生了“惧怕”感

  今年再开讲《论语》于丹坦言心态上有很大的变化,除了有压力之外,甚至有些“惧怕”的感觉。于丹说:“其实这次准备得比上次更认真,逻辑性更好,材料更丰富,但是和上次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我懂得害怕了。论语有句话是‘临事而惧’,我觉得我这个‘惧’有很多元素,一种是责任,对自己是巨大的挑战。还有就是‘惧’我现在的生活状态,论语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的专业是讲传媒,讲了十来年了,现在突然有人请我讲,而且讲的都是国学了,这虽然是我喜欢的,但是让我一次次地讲,我内心也惧怕,因为人的时间经历就这么多,我一直讲这些我的专业怎么办?我还要给学生上课,我还要进修,时间就会冲突,我想这些都是我‘惧’的理由。”

  的确,于丹说过《论语》后,很多人把她当成了“精神导师”,把《论语》当成了“灵丹妙药”。不少人找到她并不是为了和她探讨《论语》或者《庄子》,而是希望于丹通过《论语》来帮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有人家里生了小孩,就想请于丹从《论语》中给孩子起个名,有人下岗就问于丹《论语》中的哪段能解决他的问题。于丹说,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她的心情很复杂,这比争议来带给她的压力大得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是于丹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不要对国学迷信。“《论语》我们把它奉为经典,但是其实它就是孔子的课堂言论,他的学生给整理了一下,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体系,我们不要用过分的眼光把论语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的时候把圣人还原成凡人,可能会激发我们心里真正朴素的爱。”于丹说,“不用把国学过分地放大,或者放大我于丹,国学不能救赎人,《论语》不是百科全书,《论语》产生在那个时代,也有它的局限性,任何时代都有它的格局。《论语》不是生活宝典,不是救赎用的。”

  为何传统文化渐热

  于丹说如果让她撒开了说,她更愿意说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昆曲,比如诗词,比如讲喝茶、讲酒、讲咖啡等。于丹说自认是“真正的戏迷”,小时候她的父亲听昆曲,渐渐有了兴趣就追着戏院看戏,于丹对于昆曲的了解用她的话说就是“现在还有我没有看过的昆曲吗?”

  面对当下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年轻人多追捧,于丹说:“传统文化不能被抽象化,要求谁关心谁不关心,只能说文化是一种百姓的消费形式,比如昆曲,如果你觉得他优美,和时尚生活有契合点,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所以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光靠呼吁,更应该找到一个和当下年轻人心态和消费形式有默契的形式感,比如说像青春版《牡丹亭》,它强调青春的感觉,首先演员非常年轻,外形漂亮。包括外在呈现的服饰、灯光、舞美给现代观众以青春和时尚感,我觉得站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提到青春版《牡丹亭》选在西方情人节这天再度上演,于丹说:“中国现在年轻的学生可能对于西方的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熟悉过的比较多,其实我觉得情人节也好,什么节也好,时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要找到契合了当下青年消费需求和契合点,才能把传统艺术拉动起来”。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