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立足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还是民族的灵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文化部门来说,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我们以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来开辟前进的道路,以大改革、大创新作为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以大投入、大建设给予保障和支撑。结合自身的职能和责任,文化部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着力从六个方面推进。
多出文化精品,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应体现在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硕果累累、文化英才辈出上。只有创作出一大批深受人民欢迎、能够传之久远的文化艺术精品,涌现出一批理论大家、文艺大师和文坛巨匠,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才有坚实的基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任务,并将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融汇于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中;自觉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切实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投身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把握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克服浮躁心态,潜心文艺创作;自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热情讴歌人民群众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现人民共和国奋进发展的壮丽画卷,记录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抒发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民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大道上迅跑的坚定信念和时代风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文艺创作和文化工作实践,努力营造尊重文化规律、尊重文艺创作、尊重文化人才的社会氛围,为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杰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环境。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城乡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国家、省、市、县、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及行政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重点建设县、乡、村和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高标准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在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经济发达、文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规划建设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或艺术馆);在县区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的文化中心;在乡镇和城市社区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站,在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以及居住人口较多的镇,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剧场、电影院。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保障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所需的人员和经费,但应改变过去“养人头”的拨款方式,更多地通过购买文化服务、以奖励代拨款、拨款跟活动项目走等方式,确保县、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转。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以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对公益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进行投入和捐赠。支持、发动社会募捐建立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城乡基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开展送书下乡、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公益文化活动。建立公共文化机构评估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制定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并与政府财政拨款和奖励紧密结合,促使公益性文化单位更好地为满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生产和服务单位更具生机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要坚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入总结改革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明确下一步改革的目标任务、方式途径、对策措施和配套政策,认真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加快推进和深化完善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文化生产和服务单位的生机活力,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开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有序推进。文化系统艺术院团的改革,要以调整国有艺术院团布局、国家重点艺术院团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一般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文艺院团和文化事业单位的生机活力,更好地履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发展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当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抓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出口扶持、产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和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主体,引导和促进文化企业提高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作支撑和保障。应健全完善各类文化市场尤其是文化产业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以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促进各类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各类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条例,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在总结完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普遍推广;加快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和手段建设,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绩效考评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社会监督。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一要立足于保护和弘扬,树立积极态度,采取得力措施。二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全面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剥离其封建糟粕,挖掘继承其积极因素,并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三要在继续做好重点文物保护、文化典籍整理保护、中华缮本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程的同时,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整理工程,大力做好普及教育和弘扬推广工作;努力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tujian.org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勇于和善于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
要更加自觉、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途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形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合力。既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又要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既要着眼长远搞好海外中华文化中心的建设,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在开展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中,要把握正确的导向,努力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和当代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搭建起相互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原载2008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作者系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