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日食二三事:让天文官丢脑袋 阻止战争 |
2009-08-07 |
|
古代日食二三事
作为罕见的天象,在不知成因的古代,日食的发生会让人极度恐慌,因为太阳如果从此消失的话,大地上的生命将注定灭绝,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后来人们从经验上知道日食发生的时间很短,太阳不会永远被“食”,但仍然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直到人们彻底认识了天体的运行规律后,日食才卸掉这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下面,通过几个小故事,我们看一看古人怎样认识日食,以及这些认识又是怎样逐渐进步的。
让天文官丢脑袋的“仲康日食”
话说在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天狗吃太阳”!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百姓们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气。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旁边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下属,才知道他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不知几分人事。仲康大帝得知羲和酗酒误事后大怒,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虽然记录中没有“日食”二字,但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阻止了一场战争的日食
公元前6世纪~7世纪,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脚下的土地被争来夺去,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就这样一打就是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天,两军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点吞食,眩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士兵们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
过了不久,太阳重新出现,日食很快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偶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据说,著名学者泰勒斯预知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后人对此做过种种考证,推测他可能使用古巴比伦人发现的沙罗周期(即日、月食经过18年11天又8小时后会重复出现)来预报的。不过沙罗周期只是个近似周期,特别是日全食的全食带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发生的位置都不一样。看来,如果泰勒斯作了预报的话,也是侥幸说对,因为全食带恰好落在两国交战的战场上。
李淳风知天不惧命预报日食
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历法、观测仪器、天象记录等方面都出现了总结性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风就是那时涌现出的奇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唐代初年,国家行用《戊寅元历》,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它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选派他入太史局任职。
李淳风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他对自己的新历法充满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预报,李世民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李世民不高兴地说:“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划了一条标记,说:“圣上请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这里时,日食就出现了。”果然,过一小会儿,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故事见于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正因为李淳风编撰的历法精密,他有这份自信,才敢冒风险预报这次前人漏报的日食。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能预报了,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它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还要搞救护仪式?这反映了在人们认识提高的同时,封建体制和传统意识的相对顽固和滞后性。到明末和清朝,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传统观念,日食是上天的警告,统治者必须举行仪式救护;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对日、月、地的运行已了解得很透彻,日月食已能精确预报,说明它们与地上的人、事没关系。比如到清朝,虽然仍有庞大的司天机构,历法和天文仪器的精密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对政治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除了历法颁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对天象的关注只剩下象征意义而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