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对季羡林先生辞世表示深切哀悼——中图社
2009-08-08

7月12日,北京大学搭设悼念季羡林先生的灵堂,供学校师生和各界人士前来祭奠。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中新社发 王天天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月12日上午,一名工作人员从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灵堂经过。据悉,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南大厅为季羡林先生搭设灵堂,将于下午对外开放,供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奠。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治丧办公室消息,截至7月12日中午,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徐才厚、李瑞环、李岚清、陈至立、马凯、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不同方式向北京大学转达对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深切哀悼,委托北京大学向季老亲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克玉:追忆我的老乡季羡林 他爱家乡、重情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任继愈同天辞世:大师驾鹤西去 人文香火谁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生平简介及部分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良人已逝,良知犹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温家宝赶往医院:准备在8月6日为季羡林祝贺生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最后生活幸福 享年98岁(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辞"国宝、大师、泰斗"称号 自称"土包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学大师季羡林忆异国恋 德国美女为他终身未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温家宝总理3年前看望季羡林:您现在是红衣少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的医院生活:这里是温暖的家 要活到15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生命的最后一年:卷入藏画门 终享天伦乐

tujian.org

    季羡林谈老年人十禁忌:忌倚老卖老、忌提当年勇

tujian.org

    “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国学大师季羡林经典语录 tujian.org

    热血季羡林:平生爱国,不甘后人 化成灰我也爱国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中新社发 冯磊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月11日晚,山东聊城大学众多大学生在烛光中追思季羡林先生,为先生送行。国学大师季羡林于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中新社发 张振祥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新社济南七月十二日电 题:追忆我的老乡季羡林先生 tujian.org

  作者 王克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惊闻一代国学宗师季羡林先生突然仙逝,悲痛之时追忆我所四次见到的季羡林先生,其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同乡,我有缘四次拜见季老,每当回想起来,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大学一见季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一次拜见季老,是一九九七年春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回忆起缘由,是我的故乡距季老故乡官庄不足二十里,同属原山东省清平县,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爱读季老的散文,最近几年对他的道德文章十分崇拜,加之学习所在的中央党校与北京大学近邻,渴望拜见季老的欲望自然就更加强烈起来。经与在一起学习的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陈延明商议,想不到一拍即合,他积极主动联系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进入北京大学校门,马上要见到季老了,心中却又顾虑起来:学贯中西、闻名世界的学界泰斗,对我这个素昧平生的老乡能欢迎么?及至见了面,经陪同的临清老乡一介绍,季老就紧紧握住我的手,好久不松开,还亲热地问起山东及家乡的情况,我那不必要的疑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注视着他那朴素的装束和慈祥的笑容,倾听着他那“乡音未改”的谈吐,直觉得“一见如故”。他牵着我的手,在家里走东间看西间,开开书橱,翻翻书本,各个房间满满当当的藏书让我眼界大开。他告诉我:“在北大教授中,如果评‘藏书状元’,我恐怕是当之无愧的。”“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感到震惊,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藏书状元”所藏之书足有几万册吧,与几万册书交上朋友,其爱书痴迷的心态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一次见面,季老的热情、朴实、博览群书,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tujian.org

  东昌湖畔二见季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是这一年的金秋十月,我有幸在聊城东昌湖畔又一次见到了季老。一九九七年的十月九日,我到聊城忙公务,恰逢季老在聊城大学讲学,算是一次巧遇。常言道,一回生,二回熟,这次就真的是老朋友相见了。一见面握手,我就激动地说:“季老八十六岁高龄了,还出来讲学。”他微笑着说:“身体还好,只是眼睛刚动了小手术,影响看书、写字,但不影响讲课。”接着他拿出三本书,边签名边告诉我:“这是最近出版的,送给你留个纪念吧。”我看着他那认真、诚恳的表情,看着他那流畅秀丽的三行手书,眼眶不禁湿润了。想不到季老眼睛有疾,还坚持签字,字还写得这么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天晚上,在聊城市委的安排下,我们和季老共进晚餐。彼此没有客套,也没有多少对话,只有来往敬酒的川流不息。为了表示尊重,我陪伴季老,一步也没有离开,没有到其他房间敬酒。见季老有些不便,我不时地向季老面前夹菜。看着季老夹多少吃多少,一口一口地吃得香甜,心中十分高兴。心想,季老爱吃家乡菜,对家乡感情就是亲。饭后听聊城大学的领导说,季老次日去临清,还要回家乡官庄给父母扫墓。考虑到晚秋季节田野的风寒,我带着一件新羊绒衫,送到季老住室,季老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还想得这么周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约十几天后,一位老乡风尘仆仆地赶来说:“季老给你写了一幅字,已经裱好,让我送来。”我打开一看,工整认真,书卷气浓浓。其内容是“春来种树入层峦,百里骑程不惮难。席地而餐随处宿,青蓑黄笠好衣冠。录寅恪师诗赠克玉同志”,落款时间是“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七日”。我心情激动,好久平静不下来。季老把最尊敬的陈寅恪老师的诗,早在第一次见面后的不几天就写给我了。我深深感到,季老是一个爱家乡、重情义的人,是一个“性情中人” 。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临清故里三见季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和季老第三次见面,是在山东省临清市庆祝季老九十大寿的时候。二00一年八月六日,是季老的九十华诞。临清市委、市政府把季老请到家乡来,开展了多种祝寿活动,我荣幸地应邀参加了为季老的祝寿活动。这次陪伴季老两天,朝夕相处,感受更深一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先,我感到季老记忆力特强。一见面季老的第一句话:“聊城那顿饭真好!”我为之一震。一件最普通不过的事情,而且已过去四年了,作为九十岁的老人竟然印象还这么深。每次交谈,季老都一句接一句,连人名、时间、地点包括事情的一些细节,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时,我清楚地看到,季老的精力过人。在八月六日这一天,季老凌晨起床在五十多本赠书上签名,饭后参观书画展,接着参加祝寿茶话会和中午酒会,下午在房间接待客人,晚上观看文艺晚会,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钟,连我们这些六十岁左右的人都感到有点吃不消了,而看上去季老并没有多少倦意。更何况季老在每场中演的是“主角”,而我们只是“看客”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特别是我还清楚地直接觉察到,季老感情真挚、思想深邃、人格高尚。季老在祝寿茶话会上没有讲稿,但讲得流畅、深刻、感人,不时赢得热烈的掌声。他说:“我是农民出身,对庄稼、对下雨特别感兴趣”,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 “只要活一天就干一天,就我自己来讲,每天八小时还可以做到”, “道德文章,先讲道德,然后再讲文章,这是基础,为人第一,学问第二”, “我们要提倡忠诚,把我们的‘忠诚’的道德核心发扬光大”,等等。全场近千人包括儿童,都静静地坐在那里,鸦雀无声。我坐在季老右边,听得入耳入神,字字句句打动着我的心。

tujian.org

  病榻之侧四见季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四次和季老相见,是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当时,季老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已住院几年,我和高中时的同学马景瑞、陈克会等几位小老乡一直挂心他。当我们叩开季老的病房,看到季老坐在椅子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亲切地与我们打招呼;看到季老面前一张小长桌上摆放着书稿,背后书橱上堆着一摞摞书籍和书稿,我心里明白了:季老身体状况不错,仍在实践着他的“冲刺”的奋斗目标,只是行走不便,工作地点变化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听说你们要来看我,很高兴,这几天心里在挂着。谁能想得到我这就九十五岁了。但是我也想过了,决不能就此打住。”季老一见面就一字一板地说着,最后一句的语气稍重,透露着他的坚强自信。接着,季老向我们说起他这几年的身体调整状况和写作情况。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他每天都在坚持写有二十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说到写回忆胡适的文章时,季老感慨万千。他说:“他在近现代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又有不少争议,非常复杂。这就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去评价。”他还说: “我于一九四六年回国后在北大工作,胡适是校长,我是系主任。他的工作很忙,他的秘书不懂外文。因此,外事工作就让我帮着处理。我与他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两三年。”季老的助手李玉洁插话说: “大陆上与胡适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的,也只有季老了。”这时,我冒昧地插问一句: “您还写不写傅斯年的回忆文章?”季老高兴地回答: “要写的。”他深情地说:“当年我进北大时,傅斯年是代理校长,都是山东聊城老乡,分外亲热。” tujian.org

  他边回忆边说起傅斯年当年在北大的一些作为,着手处理汉奸的事情,还提及前几年访问台湾,为胡适、傅斯年扫墓的情况。其间,季老情绪振奋,话语滔滔不绝。我又冒昧地问了一句:“如果写成文章,还需要查一些资料吧?”助手李玉洁接过去说:“不用查资料,季老脑子里都有。有时还不如他记得准哩!”我想,六十年前的事情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争论不休,季老竟然记得如此清楚,判断如此恳切,真令人折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不知不觉中,见面时间已大大超过了十五分钟的规定时限。我们怕影响季老身体健康,要起身告辞。想不到,季老还没有让我们离开的意思,又问起我们几人的情况,继续交谈了一会儿。然后,他亲自签名赠书,与我们分别合影,还嘱咐助手“送客到楼下院子里。”路上我不断地在想:季老哪里是养病?住院是在潜心写书、作学问。季老的学问,季老的身体状况,谁能达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次见到季老,时间有长有短,交谈有多有少,但我都深深地感悟到季老的人格魅力,季老的平凡而伟大,季老在创造着人间奇迹。(完)

  今天(11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记者当天上午从北京大学获悉,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他的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做好季羡林先生治丧事宜,北京大学成立了季羡林先生治丧工作组,由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周其凤任组长,治丧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大学将于明日起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接受季羡林先生生前友好、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吊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郭春桃 记者雷宇)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因病医治无效,于今天清晨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优秀代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培养了几代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学研究人才。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以来,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为繁荣发展国家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悼念任继愈先生,国家图书馆将于7月13日至7月15日期间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学术报告厅设置灵堂,供社会各界人士吊唁。7月17日上午,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任继愈遗体告别仪式。(记者谢洋) 1936年,季羡林(左)与同学在德国。新华社发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大师在自传中写道:“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他还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平 tujian.org

  苦涩童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济南求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负笈清华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tujian.org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留德十年 tujian.org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tujian.org

  北大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6年春夏之交,季羡林回到中国。经由陈寅恪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代理校长傅斯年接受季羡林去北大任教。北大图书馆藏书虽多,但是有关季羡林专门研究范围内的书却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真如虎落平川,纵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季羡林虽对古代印度语言的研究恋恋难舍,却是一筹莫展,无奈之下就搞了一些翻译工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1946到1950年,季羡林写下了《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等一系列著作。 tujian.org

  然而好景不长,1950年到1956年,季羡林和北京大学的同事们陷入了会议与批判的漩涡中。“批判除了写文章以外,就是开会,开会与批判紧密相连,于是无日不开会矣。诗人冯至套用李后主的词,写了两句话:‘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从中可见当时我们的心情。”季羡林曾回忆说。

tujian.org

  这期间,季羡林并没有停笔,还是进行着学术研究,如《史学界的另一个新任务》、《介绍马克思〈印度大事年表〉》、《随意创造复音字的风气必须停止》、《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tujian.org

  牛棚岁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6年至1977年,这段日子让季羡林回想起来,宛如做了一场噩梦。在这十年内,季羡林除了开会,被“打倒”,被关进牛棚,被批斗,被痛打之外,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搞学术研究。到了后期,他被分配到东语系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传送电话。“我作为一个‘不可接触者’,枯坐门房中,有时候忙,有时候又闲得无聊。让珍贵的光阴白白地流逝,我实在不甘心,挖空心思,想找一点事干。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翻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季羡林回忆说。当时季羡林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时间拖得很长的工作,目的只在驱除寂寞。至于出版,他连想都没有想过。

tujian.org

  学术春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学术春天来了。“在这种非常良好的政治大气候下,我个人也仿佛从冬眠中醒来了,心情的舒畅是从来没有过的。”季羡林感慨地说。这期间,季羡林研究印度史,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印度佛教史,翻译和研究梵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包括《〈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罗摩衍那〉浅论》《〈大唐西域记〉今译》《吐火罗语A中的三十二相》《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多部重要著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认为,从以上著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也有浓厚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我原以为,我成为‘杂家’是被环境逼出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并非如此,我真好像是有一些‘杂家细胞’。现在环境早已改变了,而我仍然是东抓西抓,还乐此不疲,这事实我能否认掉吗?我早已年逾古稀,至今仍无改变的迹象和意愿,我恐怕将以‘杂家’终了。”季羡林说。 tujian.org

  -部分著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术

tujian.org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译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tujian.org

  散文及传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留德十年》《阅世心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编纂

tujian.org

  《东方文化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 卜昌伟

  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8时50分左右从北京301医院走了,享年9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在去年有段时间,有关季老“私人藏品被盗卖”一事吵得沸沸扬扬,让媒体与公众不得不担心季先生的晚境,但令人欣慰的是,据季羡林弟子钱文忠称,季老最后两个月过得很幸福,一直有儿子陪在他身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太过熟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人们痛惜他的离去,不仅因为世间从此少了一位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精于语言的英才,一位连接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摆渡人,更是因为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活到98岁高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早就活超了“预算”。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时谈到,季老的书里人生,同样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即使是在“牛棚”挨整时,也没丢掉自己的信仰。更令人敬佩的是,季羡林甚至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天,许多人在为名利奔忙,更有人因此失去了底线,全然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的毅力与真诚。而这方面,季羡林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皆堪称楷模。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与季羡林齐名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说,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张中行则认为季羡林以一身兼具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有时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但熟悉季羡林的人都知道,他“毕生认真,饱尝苦头”,而他的《牛棚杂忆》也因此被出版界视为“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国宝”,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006年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看望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并对季羡林95周岁生日表示祝贺。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2008年8月2日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季羡林老人。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季羡林今晨去世后,季老最后一位弟子钱文忠哀痛不已,特别在其博客上贴出《哀告》。他特别提到,上午11点,国务委员刘延东赶到医院,12点,温家宝总理也从会场赶到医院。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了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于11日上午8时50分左右病逝于北京301医院。钱文忠在博客文章中说,令我们感动的是,北京大学闵维方书记和周其凤校长和其他北大领导很快赶到医院,商讨了治丧事宜。11点,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尊敬的刘延东同志也赶到医院;12点,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尊敬的温家宝同志也从会场赶到医院。 tujian.org

  令在场所有的人都无比感动的是,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了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综合人民网消息)

tujian.org


国学大师季羡林(2002年)。 中新社发 赖祖铭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北京举行活动纪念创刊一百周年,季羡林、周南、经叔平、何鲁丽等出席纪念活动。季羡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中新社发 满会乔 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于今晨在北京301医院病逝。在北京大学发布该消息后,季羡林之子季承也证实:季老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西院2号楼因突发心脏病辞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3年2月21日,季羡林先生开始在解放军301医院住院,至今已有6年有余。期间,他曾笑言要活到150岁。去年10月发生的“藏画被盗”事件后,他阔别十三年的独生子季承也来医院陪伴他,让他享受到天伦之乐。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透露,季羡林最后两个月过得很幸福,一直有儿子陪在他身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承表示,“我每天都去看望父亲,他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脸上笑呵呵的。昨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状况还不错,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今天早上,他突发了心脏病,我很快赶到了医院,当时他已经昏迷,医生没有抢救过来。”季承还告诉记者,自己的姐姐已经过世,因此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自己唯一一个亲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季承表示,目前正在季老病房收拾遗物,季老的追悼会将由北京大学统一安排,今天不会有其他安排。北京301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季老于301医院住院期间一直住在西院,中午12时许,已由一辆专车转移到东院太平间。赶赴而至家属在告别室内进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工作人员表示,医院将不再进行专门的告别仪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仁珪认为,“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季老是目前中国难得的几位国学大师之一,像季老这样有着很高深的学术造诣的老师越来越少了。季老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季羡林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著作书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相关链接
    ·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对季羡林先生辞世表示深切
    ·周恩来邓颖超爱情书简:我可想你得太,深深地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后续:目前尚存两
    ·百年山尊: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山尊”——
    ·美国考古学家称:玉米催生古代安第斯文明—
    ·秦俑一号坑新发现两件残留彩绘陶俑——中图
    ·徐中玉:新文化精神淡化 很长时间不会再产生
    ·爱因斯坦那颗不平凡的大脑究竟隐藏了什么—
    ·追忆任继愈季羡林:任老"三不主义" 季老
    ·北京最大民营书店长期亏损 多少第三极书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