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南京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经先后20多次来南京,大多是来视察工作的,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南京栖霞区十月广场上,高高耸立的那尊毛泽东塑像,就缘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十月农业社的一次视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其中几次,毛泽东来南京的行程是秘而不宣、鲜为人知的。他到底是为何而来?在南京期间,去了哪些地方?下榻何处?见了哪些人?做了些什么?这些问题曾经引起人们无数的猜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现周刊》通过寻找当年的见证者,与广大读者一起,去发现那些远去了的历史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百姓的毛泽东和毛泽东的百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回忆,毛泽东自1953年2月22日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至1971年9月11日乘专列停靠南京,前后18年间,曾公开或秘密经过和视察南京20余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在南京的所言所行,透露和预示着时代的动向。然而,在百姓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走进工厂、来到田间,亲切地寒暄、真诚地问候,每一句话都让人倍感温暖;而在饭桌上,他俭朴自律,每一餐的伙食费都用不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郑春平 见习记者 张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王建丰告诉记者,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南京,参观了玄武湖乡红光农业社、栖霞十月农业社、南京无线电厂,并且在南京市机关大院接见了省、市工商界、知识分子代表等。随后,毛泽东还视察了南京军事学院,并在学院游泳池游泳。在这次视察中,他见得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而在这些视察中,他一直强调的是:“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到田头问农民一个工多少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锁金村街道老主任姜主任告诉记者,当年玄武湖乡红光农业社就在今天岗子村、锁金村一带。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这个地区拆迁了。姜主任回忆了一下,说可能有部分人住进了钟山山庄。记者一早赶往钟山山庄,在小区门口与李明奇(音)老人不期而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6岁的李明奇对毛主席来到红光农业社的事情印象很深刻。他告诉记者,那一天,天气很好。他跟社员们一起上工挖掘塘泥。正忙着,忽然就看到有好几辆小汽车从山间路上开来。“那个时候是很少能见到汽车的,一下子来那么多辆,肯定不是普通的人。所以大家都直起身子张望。然后我就看到我们农业社的社长孙其金在整理衣服,很激动的样子。”李明奇回忆说,小车上下来很多人,有一个人的个子显得特别高,身材很壮实。孙其金小跑着迎上去。“我们一下子都叫了起来,是毛主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明奇和其他人赶紧从田里上来,靠近毛主席。毛主席问一个社员:“一个劳动日能分多少钱?”“一块五角九分六。”毛主席掰着指头一算,对身边同来的负责同志说:“收入还不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明奇他们活也不干了,跟着毛主席来到村里的社员俱乐部。看到俱乐部的牌子,李明奇他们还愣了一下,“几天没来,什么时候就有了俱乐部?”俱乐部里打扫得很干净,橱子里放着不少书籍,桌子上还放着锣鼓、胡琴等乐器。主席高兴地抽出一本书来看看,又仔细地把它放好。李明奇还想继续看,有人就喊他们赶紧回去,别误了工。他们这才恋恋不舍地回去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栖霞十月广场的毛主席塑像的来历 tujian.org
1956年1月,毛泽东还视察了位于南京东郊的十月农业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革”期间,栖霞十月农业社的村民们自掏腰包,在《南京日报》上向社会征集,要画一幅主席到十月村视察的像。当时南京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朱至耀和他的同事看到这条消息后,立马骑上自行车直奔十月公社。他们与当时的公社主任商量后,认为改画像为塑像更具有长久的纪念意义。于是他们决定建造毛泽东塑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朱至耀和他的三个同事为了体验生活,住在了当地的农户家中。当时村里的条件比较差,朱至耀他们就用土办法,没材料就用山上的黄泥,没工作台就找来废弃的汽油桶。最后从有关部门要来了白色水泥作为塑像的主体材料。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完成了塑像,起名为“毛主席指点江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塑像屹立在十月公社村头,引起了轰动。“十月人民公社”一下成了南京乃至全国人民知晓的“红色圣地”。“我就来过好几次。有学校组织的,有跟着同学自己来的。那时,就是为了多看看毛主席像。”市民黄明生回忆说。 tujian.org
女工没想到领袖真的站到了跟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月11日这天,毛主席还来到了南京无线电厂,也就是今天位于中山东路上的熊猫集团的前身。在这里,毛主席参观了车间,和工人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作为其中一员,如今已76岁高龄的李琦向记者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天上午7点钟左右,已有7个月身孕的李琦就来到了厂里。还没进车间,李琦他们就接到打扫卫生的通知。这时候,工人们心里就知道,可能会有人要来厂里参观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时,厂保卫科的干事开始在各个车间转悠,叮嘱工人不要在车间随意走动。事后李琦才知道,头一天晚上,厂长兼党委书记槐亚东就接到电话,被告知“当家的人第二天早上要来厂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午十点过一点,李琦有事到车间门口,远远看到有许多人走过来,“走在前面的人个子特别高大、显目,穿着米色的中山装和风衣,气度非凡,那除了是毛主席还会是谁?”李琦激动不已。回到车间的岗位上,她的心里怦怦直跳,“主席来了,我要不要和他握手呢?要不要主动向他问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正想着,主席真的在李琦的车床前停了下来。“主席问我,女同志做机床吃得消吗?我赶紧说吃得消。然后主席又问我,你这是在做什么东西?我告诉他,是车模子里的小冲头。我想把零件递给主席看,后来一想,就双手把图纸递给了主席。”就在毛主席伸出手接图纸时,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泽东说:“这包零件是我加工的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接着,毛主席又走到李琦同事姚泰珊的车床边。“小姚那激动啊,把车速打得飞快,对工件进行砂光。第一次砂好后,他用环规一量,大了,套不进去了。毛主席说,紧了。小姚就又重新量了一次,还是大了。小伙子头上都滴汗了。毛主席说,再来一次!小姚又进行第三次砂光,终于使工件完全合乎规格要求了。主席很高兴,说,胜利了,成功了。”李琦回忆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1点半左右,毛主席又来到五车间,察看收音机生产。当他得知收音机和里面的零组件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时,连声称赞:“很好!很好!”“主席很幽默,他在视察流水线时,指着一个纸包问,这是什么呀?大家告诉他,这是加工好的零件。主席就指着一个写着‘毛’字的纸包,风趣地问,这是给我的吗?我同事就回答,这零件谁加工的,就在纸包上写上谁的姓。主席就又说,那么这一包就是我加工的啰。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tujian.org
一国领袖毛泽东,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心要见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他自己,在生活起居、日常饮食上,也尽量对自己放低标准。与此相关的亲历者、见证人除了原南京饭店经理、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黄少武外,还有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东郊宾馆老员工丁福根。近日,《发现周刊》记者采访了他们,请他们晒一晒毛泽东当年的菜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喜欢吃苦瓜,一点海鲜都没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少武作为接待班子负责人,从菜肴采购、制作到开餐都管。他尤其对中山陵5号、8号的几次接待记忆深刻。当时,接待班子从南京饭店挑选了几位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厨师和服务员负责餐饮。 tujian.org
根据此前的指示,接待工作以俭朴为原则,所以菜肴也就是辣椒、辣鱼、腊肉以及新鲜蔬菜等,基本上一点海鲜都没做过。黄少武特别提到,“毛主席好像非常喜欢吃苦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为了确保主席饮食安全,在准备各类食品素材时,接待班子对采购地点有着严格的要求,凡是南京饭店有的,例如腊肉等,直接从饭店送过来,凡是店里没有的例如新鲜的猪肉、新鲜的蔬菜,也必须从原来熟悉的老客户那里采购。同时,因为天气太过炎热,食物很容易变质,南京饭店还调配来两位食品化验员,保证饮食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时给毛主席安排的伙食标准,大概是每天5元钱,“因为毛主席总是交代少做一点、少做一点,所以实际上5元钱花不了。”令黄少武特别感动的是,当主席离开宾馆时,还特地要求随行工作人员结了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吃饭时爱听“京戏”唱片,饭菜最高规格是两素一荤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92岁的东郊宾馆老员工丁福根,在饭店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仍然很激动,“从西康路33号,到中山陵5号和8号,都是我负责给毛主席服务的!” tujian.org
丁老说,主席最爱吃的还是他家乡的湖南菜,但是每餐吃得并不多,吃得也很简单,最多也就一个荤菜,两个素菜。而且他老人家吃饭的时间跟别人不一样,一般都要到上午10点左右才吃早饭,下午2点多才吃午饭,忙到夜里11点多才吃晚饭。记忆中,毛主席喜爱听“京戏”,每次回来,工作人员都会给他放京戏唱片,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放得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多次的相处,更让丁福根亲身感受到毛主席的平易近人,“他老人家特别客气,经常跟我们这些服务人员打招呼,拉拉家常。每次给他上菜,他都要说好几次‘谢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丁老特别遗憾的是,当年毛主席还与他们这些服务人员亲切合影,但是照片却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时弄丢了。 tujian.org
不打扰地方工作 tujian.org
“不召不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国后毛主席虽多次来南京视察,但是每次都会强调同一个接待要求:俭朴、节约,不打扰地方工作。多次参与和负责接待工作的黄少武,特别记得1957年7月中山陵8号的那次接待。当毛泽东一行乘车抵达时,江渭清、柯庆施等省市领导们早已在此恭候。但主席下车后只在会客厅与大家简单会了个面,随即摆了摆手,让大家各自回到岗位上去工作。黄少武至今仍记得八个字:“平安无事,不召不见”。意思很明白,知道你们关心我的安全,但是不能因此而耽误地方工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在南京期间每次外出视察,毛主席一行的车队也总是能短就短,毫不张扬。“接待了这么多次,印象中最多不超过5辆车。”黄少武说,按照要求,地方领导的车、警卫车一般都不与主席的车队同行,而是分开或错时行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同意疏散游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与群众“隔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群众,毛主席体现出无比的挚爱。在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等地,一个又一个场景留下了主席与群众深情厚谊的生动体现。1953年2月建国后他首次来南京视察,也是深入基层调研、活动内容较多的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后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的庄心一当时被指定参加接待保卫工作,全程参与了毛主席此次南京之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遗憾的是,庄心一老先生在2008年春天因病去世。日前,他的两个儿子,江苏省作协会员庄大军、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庄小军兄弟俩,向记者转述了父亲当年的这段经历和感想。 tujian.org
1953年2月22日抵达的当天下午,毛主席即外出视察,庄心一等人随行保卫。在途经玄武湖边的菜地时,主席看到一位菜农在田里干活,便步入田头走近他身边,关切地询问种菜生活情况,正埋头干活的菜农抬头一看,不禁大叫起来:“毛主席!”看着主席与菜农在田头亲切地聊着,庄心一和其他陪同人员格外感动。 tujian.org
23日清晨,毛泽东晋谒中山陵。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让庄心一更加体会到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当时为了便于警卫,公安部在考虑上山路线时,曾打算从旁边开辟一条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但毛主席闻讯后不同意,他风趣地说,“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执意要从正门上中山陵,他在陈毅、谭震林等陪同下,健步登上中山陵的石阶。这时,早有眼尖的学生认出了毛主席,“毛主席来啦!”一时间口号声、欢呼声迭起,游客们都聚拢了过来,站在墓道两侧和台阶上,向主席欢呼、问好。庄心一和负责警卫工作的工作人员手挽手、肩并肩地把毛主席围在中间,以确保他的安全。但是毛主席却显然并不在意,他笑意盈盈地向游客们频频挥手致意,就在群众的簇拥中缓缓前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后来回忆这一场景时说,警卫人员当时曾征求主席的意见,是否改道或将群众疏散,但是主席生气地拒绝了,“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随后大手一挥,迎着群众走上前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3下一页
揭秘毛泽东来南京时的三大住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忧国忧民、四处奔走,他所到之处令人极为振奋,自然要倾尽全力接待。在南京停留时间较长的几次,他主要下榻于以下三个地方:西康路33号的江苏省委招待所、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中山陵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泽东为何会选择在这几处下榻,其间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寻访当年三大住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留存中夹杂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多月前,南京紫金南麓东郊宾馆内绿阴遮道,86岁高龄的黄少武老人在1号楼前停步,周围的建筑和布局早已大变样,只有这座楼屡经整修仍然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号楼里伟人的身影早已远走,但是黄少武几乎每年都要到这儿来一次,这已经成为他离休后雷打不动的“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年重回这里,他都忍不住想要触摸这里的一草一木。院落内郁郁葱葱的桂树、茶树,好多都是当年他和同事们亲手栽下的,更曾伴着毛主席在这里散步;东郊宾馆1号楼里的家具看起来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它们都是照着北京中南海里的样式定制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国后毛泽东曾多次视察南京,黄少武先后5次参与和负责接待任务。除了中山陵5号、中山陵8号这两处住地,另一处便是位于西康路33号的省委招待所(西康宾馆)。尽管这里位于城市中心,但是相对于庭院外的车流,西康宾馆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庄重、静谧。对黄少武而言,这里与他颇有“缘分”——现在他的住所也在西康路,与西康宾馆只有数百米之遥,“回忆当年的场景,好像每一丝气息都能感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康宾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来的中央首长原来是毛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3年2月的南京,春寒料峭。30岁的黄少武在江苏省公安厅六处负责警卫工作,21日夜里他接到上级通知:22日早晨5点集合,有中央首长的重要接待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点左右,大家按命令赶到了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集合,大约200号人上了两辆大车,行驶到了江边的一个军用码头待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稍后不久,时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的张爱萍也乘汽车到达码头。此前大家仍在心里琢磨究竟是哪位中央首长要来,看到张爱萍参谋长亲自上阵,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莫非是毛主席要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点多钟,“洛阳号”军舰在晨雾中渐行渐近。靠岸停稳后,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船舰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毛泽东主席微笑着走下军舰,一边向大家挥手致意,陪同他的还有陈毅、罗瑞卿等人。黄少武记得当时自己和现场所有人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知道拼命地鼓掌,“后来才发现两只手拍得生疼,麻了都不知道。”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司徒雷登原来的住所住了3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视察南京,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1953年2月22日-24日,下榻的是西康路33号中共江苏省委招待所,现在的西康宾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泽东下榻的西康宾馆,在民国时期是美国驻华大使馆,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始建于1946年的这3幢西式楼房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外观,另外还有3幢西式平房。从西康宾馆大门走进去地势稍有些上坡,房屋也是依着地势而建。3幢楼房都是砖石结构,高3层,另有一层地下室。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任西康宾馆办公室主任范军介绍,上世纪50年代这里也是江苏省委的办公场所之一,当时的很多领导以及一些其他省份交流来的干部,也都住在这里。毛泽东下榻的是后中楼,是专门腾出来的一块地方,目前这里叫2号楼,多次整修后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少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山陵8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年没空调,从肉联厂运来大冰块降温 tujian.org
1957年7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南京,下榻中山陵8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时黄少武已经调任南京饭店副总经理,被委以重任,“全盘负责”毛泽东主席在宁期间的生活起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月份的南京正是“大火炉”发威的时候,接待工作要迎战的“头号敌人”就是高温酷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山陵8号原来是孙中山长子孙科住过的别墅洋房。院落内绿树成阴,走廊则紫藤缠绕,屋顶是平的,专门建有防暑降温的蓄水池。根据当时的条件这里已经算是比较幽静清凉的地方,然而南京实在太热了,接待班子刚到的时候,室内温度和室外基本一样,一量还是有37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少武指挥大家首先把屋顶的蓄水池内放满自来水,又从南京饭店调拨了几台民国时期的“华生”牌台式电风扇,放在室内不同的位置摆头吹风。可还是没什么效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提议,“用大冰块来降温!”此举获得一致同意,南京饭店的交通队赶紧开着大卡车,到下关的肉联厂买来冷库里的大冰块。毛主席下榻的房间里也很快添置了几口大缸,把大冰块放到大缸里,再把电风扇挪到水缸后面,对着冰块吹……等到毛主席一行即将到来时,房间的温度已经降到了33度! tujian.org
学中南海,大床的一半用来放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天毛主席是下午到中山陵8号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此前的短短十几个小时内,各项接待工作均以惊人的速度准备到位。这一切主要得益于黄少武以前的“考察”和积累。在中山陵8号的这次接待中,黄少武充分“动用”了经验,参照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工作、生活习惯制定各项接待方案。其中,最让主席随行人员满意的,就是跟中南海一样的大床。毛泽东多年养成了夜班读书的习惯,他的床也非常特别:一方面要大,适合他高大的身躯;另一方面要能放足够多的书,“我们给他准备的是一样大小的硬木板床,里面半边稍微高一些,整齐地排放着一排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少武说,床上的这些书也是临时从南京图书馆调集来的,具体书名他记不清了,主要以古籍为主,“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资治通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八点多起床,先在院子里散散步、活动活动,九点多钟开始看报纸,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报纸足足有20多种!黄少武说,他至今都对毛主席看报纸的情形记忆犹新,“因为报纸太多了,主席就让我们直接排开摆在客厅的地板上,他自己拿个部队里用的那种小马扎,坐在一堆报纸中间,看一份就挪一个位置。手里还拿着红、蓝色铅笔,不时地在报纸上写写画画……等报纸看完,已经两三个小时过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山陵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锅炉工怕吵了主席休息,直接用手捧起煤往炉膛里扔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1年1月,当毛泽东再次来南京的时候,中山陵5号即东郊宾馆已经建成,29日晚就下榻在这里的1号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少武继续承担接待任务,但他面临的挑战不再是高温,恰恰相反变成了“严寒”。室外寒风凛冽,室内如果没有取暖措施,就跟室外一样冻得人直跳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省委的接待要求,1号楼主席的房间内必须保证恒温23度。与上一次的“降温”不同,这次要确保“升温”。相比之下,后者容易多了,毕竟建国已经12年,各项基础条件大有改善。1号楼在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取暖问题,楼内即可以烧锅炉、送暖气。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黄少武记得,当时的司炉工叫杨祥明,带着徒弟干得热火朝天。锅炉就在1号楼里面,通过管道直接把暖气送往各个房间。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是烧起火来“动静”比较大。夜里因为怕吵到毛主席休息,师徒俩干脆把铲煤用的铁锹扔到一边,直接用手捧起煤来往炉膛里扔…… tujian.org
在准备主席房间的用具时,也延用了以前的接待方案,参照中南海的样式定制了一套办公用具,是紫檀木的,至今仍然在用。其中的一把椅子特别大,主要是考虑到毛主席身材高大,特地加了大的。另外,办公桌下边还有一个搭脚的台板,可以前后随意移动调节。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为当时室内外温差较大,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当主席一行走后,宾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房间时开窗通风,突然间,天花板上的吸顶灯爆炸了,碎玻璃撒了一地。尽管当时主席一行已经离开,但这事也不容忽视。黄少武当即报告给省有关部门,专家前来察看后得出结论,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太大,门窗打开后,灯罩在热胀冷缩效应下产生了爆炸。 tujian.org
本来这事并不复杂,然而“文革”期间,黄少武和接待班子成员还是受到了牵连。一起被“揭发”的,居然还包括他从上海锦江饭店专门要过来,装在墙上的温度计,被指称是“安装窃听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伊村饭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1年9月,专列秘密停靠南京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1953年乘军舰外,毛泽东后来到南京视察多是乘专列,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伊村饭店。当时这里曾经建了一排平房供毛主席下榻,但准确地说,并没有在这里住过,要么在此下车换乘汽车,要么就在此停靠,在列车上接见省市负责人听取汇报。这个停靠点也是为了便于警卫而专门修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1年9月,党中央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毛主席再次乘专列经过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任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的汪东兴在回忆录中谈到,这次随毛主席外出,他带了中央警卫团干部队100人,前卫、后卫车都上了部队。9月10日,专列一到上海,就把上海当地的警卫部队全撤到外围去了,在毛主席的主车周围全换上中央警卫团的部队,以防不测。9月11日上午,许世友赶到上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与许世友、王洪文、汪东兴,谈了两个小时的话。谈完话之后,趁许世友他们在锦江饭店吃饭之机,毛主席命令专列立即离开上海。专列开动时,车站的警卫人员马上报告了在锦江饭店吃饭的王洪文。王洪文小声告诉许世友,说毛主席的车走了。许世友非常惊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匆匆吃过饭,许世友便乘一架伊尔-14飞机赶回南京,然后到车站接毛主席。专列18点35分抵达南京站,停车15分钟。不过,专列并没有开往伊村。毛主席让他贴身警卫汪东兴见了许世友。汪东兴告诉许世友:“毛主席昨天晚上没睡,现在休息了。毛主席还说,到这里就不下车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天之后,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发生了。 tujian.org
毛泽东的专列会在伊村补充给养 tujian.org
这次毛主席的专列停靠南京时,黄少武因为正在挨批斗,已经无缘再参与接待工作了。但他回忆以前有两次专列停靠时,毛主席也没有下车,他们接待班子都会按照要求,给列车上提供一些食品。“需要哪些东西,车上会递送个单子下来,一般也就是新鲜蔬菜,我记得有玉米棒子、青菜、苦瓜等。像腊肉什么的,都是从北京带来的。我们采购好了,再专人送到列车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伊村饭店位于南京太平门外312国道边,地处紫金山北麓,在参天大树的环抱下若隐若现。经过多次修整建设,如今的伊村饭店依旧曲径通幽,那排平房也已改作其他用途。饭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店里基本没留下什么与上述历史相关的资料。 tujian.org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快报记者路军摄 tujian.org
上一页123下一页
毛泽东几次来宁的真实目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泽东来南京,往往都与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1953年初,毛泽东主席南下视察海军,来到南京,这次视察就和不久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放蒋出笼”政策有关;1958年9月20-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并指示各级党委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铁,一手抓钢;此后,大炼钢运动在南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乘坐海军“洛阳号”于凌晨到达南京,下午在玄武湖友谊厅接见了江苏省部、厅、局级干部,以及参加省委扩大会议的地、市、县委书记。23日,为《新华日报》题词,并到中山陵拜谒、参观紫金山天文台。24日,检阅了下关江面的三艘舰艇。 tujian.org
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到南京,他为何而来,仅仅是普通的视察吗?事隔56年之后,发现周刊记者辗转找到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时任海军“种子”部队第六舰队副司令员冯尚贤。居住在山东青岛的冯尚贤老首长现已90高龄,在夫人的帮助下,他兴奋地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年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情景。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tujian.org
第六舰队副司令员紧张得忘了自己的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3年2月23日的晚上,冯尚贤和第六舰队刘中华政委兼司令率领“广州”、“南昌”两舰和第五舰队的“黄河”舰及31大队的两艘快艇,星夜兼程奉命由上海开到了南京下关码头,等待毛主席的视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4日下午,天阴沉沉地下着小雨。在南京下关,毛主席来了。“当时我才33岁,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干部,和这么多高级领导干部站在这里,迎接毛主席,简直热血奔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时跟着毛主席一起来视察的有公安部长罗瑞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张爱萍。毛主席身着土黄色的风衣,在蒙蒙的细雨中,面带微笑,他和所有同志握手,并且都问了姓名、职务。“第六舰队刘司令向主席介绍了我,主席问我,‘噢,我看你很年轻嘛,你多大岁数?’我的心怦怦地直跳,慌乱地回答说,‘43’。话刚出口,我立刻觉得不对了,赶快改口说:‘不对,33’。”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凭吊雨花台为何未能成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首先上了‘广州’舰,我们挑选了几个大个子战士,在舰的舷梯两边保护着。”冯尚贤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舰上,毛主席看望了战士们以后,便到了后主炮“130”大炮的前面看操演。冯尚贤开始指挥来这里接受检阅的舰艇,毛主席看了很满意。之后,一行人就到了会议室。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会议室里,毛主席给大家讲了罗部长不同意自己去雨花台凭吊的缘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原来,毛主席在武汉时去参观了黄鹤楼,在黄鹤楼的群众,一下子就认出了毛主席,大家欢呼着,跳跃着,就把毛主席围了个水泄不通,跟着毛主席的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担心主席的安全,立刻护卫着他撤离了黄鹤楼。到了南京,毛主席又提出要凭吊雨花台,出于安全考虑,罗部长劝说主席别去了。主席在会议室里笑着说,“不就怕人家照相嘛?”可他表示,虽然感到有点“委屈”,但还是得“服从”罗部长的安排。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主席可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了,一点也没架子。”冯尚贤回忆说,毛主席登上“南昌”舰,站在指挥台上,检阅了鱼雷快艇的表演,当快艇划着长长的水波疾驶而过时,快艇上的海军战士站得笔挺,向主席行着军礼,主席频频地向水兵们招手致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主席扔下的墨宝被人捡走了 tujian.org
当毛主席来到驾驶室时,“南昌”舰舰长曾泉生拿出了一个小本子和钢笔,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就给他在小本子上,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冯尚贤见了,就很恭敬地把预备好的纸张双手呈送到毛主席面前,说:“请毛主席写三张题词。”毛主席微笑着接了过去,陈毅司令疑惑地说:“要那么多干什么?写一张不就行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为在陆军的时候,我经常聆听陈毅司令的教导,也算是熟悉了,所以我就解释说,来了三艘舰嘛。陈毅司令也没再说什么。”冯尚贤回忆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后,冯尚贤就引领着毛主席来到预先准备好文房四宝的那间窄小的雷达室,毛主席在雷达室里那张小桌子上奋笔疾书,观通长曹福彬雷达兵于庆海扯着宣纸,副政委陈友仁在一旁吹气,让墨迹快干。主席很快写了三张题词,内容是一样的:“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tujian.org
在写字的时候,有一张主席不满意,他便微笑着搓了一下就扔掉了,雷达员方刚很机灵,赶紧把这至宝拾了起来。“雷达室太小,我当时站在了门口,心里那个痒呀,恨不得捡到主席墨宝的人是我。”冯尚贤笑着说。 tujian.org
陈毅透露说主席对海军放心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主席要乘专列回北京了。在南京的下关车站,很多人都去欢送主席,这时候,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张爱萍同志脱口喊了一声“毛主席万岁!”许多人都向毛主席敬礼致意,那行礼的胳膊长久地不放下来,还有人流下了眼泪。 tujian.org
当天晚上,华东军区海军的领导在南京的AB大楼(即今天的华东饭店)举行宴会,许多年轻的干部都参加了。陈毅司令员说,毛主席看了海军以后说,“我感觉放心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南京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8年9月20-2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并指示各级党委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铁,一手抓钢。”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王建丰介绍说,在这之后,南京的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全市“钢铁大军”达10多万人,高峰时32万人。南京无论市区、农村,到处可见竖起的高炉。单是那种小于1.5平方米的就有9200座。家家户户找炼铁炼钢的原材料,很多人家真正是“夜不闭户”了,因为大门上的螺丝钉都已撬出来上缴炼铁了。那时最受欢迎的东西是吸铁石,大人小孩拿着它,一有时间就会撅着屁股,在各个角落里到处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执行主席指示,许世友下连当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8年9月21日下午,毛泽东接见了参加南京军区常委扩大会议的全体人员。来到许世友面前,毛泽东握着许世友的手问,现在地方上规定每个领导干部要有一段时间进工厂当工人,下乡当农民,你们部队干部可不可以下连当兵?可不可以作个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执行毛泽东指示一向很坚决的许世友不假思索地回答:“完全可以,坚决照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毛泽东走后的第二天,南京军区常委就召开了会议,讨论如何落实毛泽东的指示。许世友在会上第一个向常委报名,要求下连当兵。军区常委研究决定,批准许世友上将,张才千、肖望东、林维先、饶子健中将等30位将军首批下连当兵。”王建丰介绍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离开家之前,许世友身着士兵服装,特地在屋里走了两个来回。他问秘书和夫人田普:“你们看看,我像不像个兵?”田普笑着说:“像,真像,就是老了点。”许世友来到了驻浙江宁波海防前线某部六连的时候,全连同志列队站在大门口,除了掌声,还有锣鼓声。连长慌慌张张跑步来到他面前,立正、敬礼,向他报告。许世友一见,连忙摆手说错了,错了,我是一个兵,是你们连的上等兵,应该是我向你连长报告。说罢,他举手敬礼,正正规规地大声报告:连长同志,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请分配工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连长吓得一边还礼,一边回答:“首长,你被分配到二排六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世友不高兴地说:“我不是首长,是上等兵许世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许世友来到六班,向中士班长张吉水敬礼报告:“报告班长,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部队家属到长江大桥看主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到南京,在专列上与许世友谈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参观了新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为了确保主席安全,大桥实施了戒严,但又不能完全没有普通市民。所以,军区便组织机关干部和家属上桥看夜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3岁的吴肖霞(音)老人如今居住在解放路,40年前9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她那在军区机关的丈夫告诉她取消原定的逛街计划,让她好好地收拾一下,晚上到长江大桥上看夜景。吴肖霞告诉记者,“当时我还问能不能不去,因为大桥都看了好几次了。我家老头就很神秘地说,真不去?不去的话,到时可别后悔。我一听,话里有话,但他死活不说。吃过晚饭,他换上了便装,也盯着我要我换上最好看的裙子,还给6岁的女儿扎上了红色的蝴蝶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吴肖霞一家三口晚上6点不到上了长江大桥,这时,桥上已经有很多人在逛了。细细一瞅,都认识,大家都穿得很周正、得体,都是接到通知说来长江大桥赏夜景。“过了很长时间,都凌晨了,我们很乏了,想回去,可又好奇是什么人要来,所以大家都在坚持,有些孩子都在大人怀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会儿,我就看到一拨人,有十多个,从南边过来了,当时桥上的灯很亮,就见那人特别高大,走在正中间。我的心突然剧烈地跳起来,我磕磕巴巴地喊,大家快看,那是不是我们的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家围到主席身边后,就知道喊‘主席好’了,都想不起来说什么话了。”吴肖霞当时也抱着女儿站在主席面前,女儿开口叫起来:“跟画画上一样,跟画画上长得一样的。”大伙儿哈哈大笑起来。吴肖霞一脸笑容地说,“主席这时候拉住囡囡的手,用湖南话说,没错,没错,是一样的。我抱着女儿,那心,比吃了蜜甜多了。” tujian.org
-链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毛泽东每次来南京视察都有明确目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编纂的《南京当代风采》整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7年8月中旬,毛主席不辞辛苦,来到了以“火炉”闻名的南京,召集华东各省省委第一书记开会,研究和部署反右派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0年代初期,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搞清原因,研究对策,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把1961年作为调查研究之年。这一年的1月29日,毛主席乘专列到南京,在接见省委书记江渭清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抓好典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2年12月15日,毛泽东到南京视察,于人民大会堂接见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同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5年11月16-17日,毛主席在南京视察,了解全省、本市情况并作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页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