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含泪推荐” 虚假宣传满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腰封文字不靠谱读者纷说被忽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日,豆瓣网上名为“恨腰封”的小组因著名博主王小峰的同名博文而迅速蹿红,成员激增。一石激起千层浪,爱书之人在小组中畅所欲言,纷纷表达对图书腰封的“恨之深,责之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些年,新书出炉时总会在封面上包勒一条或横或竖的狭窄折页,称为腰封或书腰纸,上面印有与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图文。平装书加腰封的做法屡见不鲜,而腰封上浮夸的宣传、虚假的广告往往引起诸多不满。上海作家陈村直言:“印上名人推荐或者什么假大空的广告的腰封,根本就是狗皮膏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介绍作者和内容,图书用腰封本无可厚非;然而一味吹嘘、胡乱扯虎皮拉大旗,腰封最多只能换来“很雷很霹雳”的骂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子工程 点睛成为“鸡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业内人士介绍,腰封初见于精装书,起到保护书皮封面的作用,随后印上宣传广告、推介文字,以充分利用这一纸带。自上世纪90年代从日本传入以来,平装书加腰封渐成风尚。作为书的第一条广告,“抓”人的腰封不由分说地闯入读者视线,迅速聚焦读者注意力,成为封面之外的“面子工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世界里,唯有设计精良的封面及腰封能够瞬间捕捉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利用“眼球效应”彰显创新设计的做法,在这个注意力匮乏的时代,无疑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发明”。出于设计的考虑,一些封面或封底放不下的字号段落尽数罗列于腰封之上,图文的对接、拼贴,外加醒目的色彩,打造“双层封面”的效果;一二句书中出彩的文字、小而精致的作者像,让读者在翻开书之前先睹为快,腰封确实功用不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时下,腰封当道,已至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文字极尽浮夸之能事,夸赞、吹嘘之辞,全都挤进那狭长地带,恨不能将世间好话说尽。 tujian.org
“恨腰封”小组的创始人在博客中坦言,饱受腰封的恶心仍不作为,直至读完阎连科老师的《我与父辈》,看到这条轰也轰不走的腰封,毅然连夜建组。该书腰封上赫然印着:“万人签名联合推荐,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最让世界震撼的中国作家阎连科,锥心泣血的文字,千万读者为之动容,创预售销量奇迹,超越《小团圆》。”字字扼腕惊叹,句句战战兢兢,实在是“集腰封恶俗元素之大成的垃圾腰封代表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喜欢腰封由来已久。”作家程乃姗告诉笔者,她一般不随便推荐书,自己出书时也要求出版社不要腰封,“有了腰封,读起来不方便,而且上面那些夸大其词的称赞,往往离作品很远,多半让人拿下来就随手一扔。”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逢书必“封” 浮夸贻害无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笔者走访了季风书店,大致观察了靡然成风的腰封现象,不难发现,当下的腰封浮夸风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逢书必“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笔者发现,以名作家推荐为卖点的占绝大多数,动辄“百名作家震撼推荐”抑或“两岸三地数十位专家联手推荐”,仿佛“作家推荐团”绑定销售;其次便是难以考证的“全球排名第一的畅销书”、“首月销量突破菖菖大关”;或是“不可不读的书”、“一生必读”、“2009年最感人”、“最新”、“最佳”的“最高级”罗列;再者就是“借东风”搭顺风车,“超越《小团圆》”、“赶超《哈利·波特》”、“比《沉思录》更系统”、“比《道德情操论》更现代”,来个攀亲带故,混个脸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沉思录》更系统”、“比《道德情操论》更现代”,来个攀亲带故,混个脸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日本知名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情书》俘获千万中国观众的心,被奉为经典,而同名小说《情书》一经推出,便销量斐然。然而“安妮宝贝作序推荐,郭敬明的偶像岩井俊二清新唯美第一书”的腰封文字直教人称“很雷人”。一连三位读者拿起该书又放下,嘴里嘀咕着:“岩井俊二,比他们大牌得多吧?”同样,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恶意》与《宿命》近日大卖,前者说是“畅销天王东野圭吾最得意力作”,后者称是“天王作家东野圭吾最重要作品”,实在让读者无从抉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发展下去,腰封就成第二封面,第三第四封面,恨不能封面前印上一本宣传册。大家有,等于大家没有,什么书都加上腰封,实在是不伦不类。”陈村透露,所谓“名家推荐”绝不可信,“我曾经评点过一本书,说了好话,结果出版社张冠李戴,在另一本书上印上了这句话。”陈村直言,“书卖得好不好,靠的不是书皮外面的一层‘袈裟’,也不靠名人推荐,靠的是书本身。” tujian.org
图书腰封中的夸大其词甚至虚构之词已成不良风气,作者与出版社因此不欢而散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某书腰封上印着“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令王安忆愤慨不已,当着媒体直言“绝不属实”,“想把腰封扯下来”。蔡骏小说《天机》的腰封宣传语“《天机》是他一生无法逾越的高度”,这种“终结”式用语让蔡骏与出版商一度反目,要求出版商更换此书腰封,否则拒绝参加《天机》所有签售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诚信危机 读者不再买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面对这些近乎“穷凶极恶”的促销,理智的读者不再因为腰封上的某句离谱的“忽悠”而掏腰包。某论坛甚至发起关于如何处置腰封的讨论,结果“扔掉、用作书签及不知所终”成为排名最靠前的三种处理办法。业内人士担忧,这些过度叫卖、不切实际的吹捧,可能会损害出版业的诚信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放眼国外一些出版刊物,封底的媒体评论似乎是吸引读者眼球的要素之一。《纽约时报》书评人,《泰晤士报》评论家,只言片语道出该书的亮点、特色,读者愿意为这些具有公信力的推荐买单。而国内书籍很少有媒体的推荐语,即便有也是那些熟悉的字眼,如“最”字当头,“不可不看”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海外教社副社长张宏点出了中西出版业做法的不同:“美国、欧洲一些图书出版前,会印一部分成品书寄给一些权威书评人,称作advanced reading copy(提前阅读本),在正式出版前的几个月里,书评人给出一些评论,再印在封底上。而国内也可能打印出一些书稿,给出版社或作者熟悉的朋友,作序或者导读,但有时候为赶时间,直接省掉了这一环。”省去真正的阅读“把关人”,只能用虚假宣传凑数,读者一再被骗后,无疑会对腰封反感至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宏进一步提出对腰封的建议:“最理想的腰封是与封面的设计、色彩、剪贴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实事求是地介绍作者,写上编辑推荐的理由。”华丽辞藻堆砌后,读者难以从中寻得作者、图书的存在或讯息。不妨剔除那些“最”、“不可不读”、“名家推荐”,实实在在写上作者是谁,书好在哪里,才能真正达到促销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实习生 陈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