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人民文学》主编解释“80后”专号:没有炒作——中图社
2009-08-10

  《人民文学》“没有炒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杂志主编李敬泽解释推出“80后”新锐专号原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民文学》即将出版的第600期推出新锐专号,收录以郭敬明为代表的一批“80后”作家的作品,引发文学圈关注和争论。昨天,《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称此举是为了补充新鲜血液,并希望大家不要过分关注郭敬明,“这对其他作家不公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0后”作家大会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民文学》即将出版的这期新锐专号中,除了郭敬明的长篇小说《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节选外,其他作品也基本出自“80后”作家之手。中篇小说分别是吕魁的《莫塔》、王甜的《集训》和马小淘的《春夕》。短篇小说分别是吕伟的《狼烟》、赵松的《邻居·象》和朱岳的《敬香哀势守·迷宫制造大师》。散文和诗歌的作者则包括了蒋方舟、苏瓷瓷、顾湘、三米深、春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年轻人有独到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推出新锐专号,李敬泽表示,《人民文学》曾经和“60后”“70后”的作家共同成长,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曾写出当时年轻人的想法和观点。如今《人民文学》已经成长了60个年头,是时候补充新鲜血液了,“日渐成熟的‘80后’的作品是最能代表当下年轻人新看法的文字,年轻人的世界应该让年轻人自己去写。”李敬泽表示,大家没必要纠结于“80”这个数字,因为日后还会有“90后”“00后”的专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敬泽说:“虽然‘80后’作家的身上有不少弱点,但是我最看重的、也是他们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年轻作家对人生、世界的独到看法。”对于“80后”作家中最引人关注的郭敬明,李敬泽评价说:“他有自己特殊的经验,他的文章符合我们杂志的要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反“郭”派坚决抵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郭敬明的作品进入《人民文学》,在网络上引起热议。郭敬明的忠实读者力挺《人民文学》,反对派则坚决抵制,有人表示本来要去买这期的《人民文学》,但一看到有郭敬明作品就不买了。也有人怀疑《人民文学》邀请郭敬明加盟,是想利用他来提升知名度。对于这种说法,李敬泽强调,《人民文学》选择郭敬明,并不是想利用他来作宣传、打广告,没有把他当成一种炒作的手段,“重要的是他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抓读者毋庸讳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时,李敬泽也表示,不希望大家只把注意力放在郭敬明身上,其他“80后”作者也是很优秀的,这样对他们不公平。李敬泽特别推荐了几部作品:马小淘的《春夕》,对都市生活的把握独到,语言爽脆利落、机智慧黠,不动声色地勾勒出山重水复影影绰绰的疑惑和迷茫;蒋方舟的《审判童年》,以逆向的视角回溯童年,旁征博引,语言灵动俏皮,将常态视角里甜润温软的童年写得寒光闪烁。“这些‘80后’作家,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更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视野,这样有利于抓住年轻的读者群,被更多的读者喜爱。” 本报记者 夏琦 实习生 庄红

     相关链接
    ·季羡林遗产风波追踪:前秘书被指幕后操控黑
    ·《人民文学》主编解释“80后”专号:没有炒
    ·任、季二公临终未曾说出口的话:当时未必是
    ·钱文忠揭“白衣女子”真面目:季老说过有坏
    ·网友斥易中天“发飚” 董路:校长叫你回去吃
    ·朱德庸:幽默是反击无奈人生的最后一击——
    ·郭敬明小说挺进《人民文学》 文学向市场低
    ·林贤治:九十年,中国文学一瞥——中图社
    ·介绍人陈祖芬:金庸的997房间和1997年——
    ·李玉洁:有人不照顾季老却贪财 季承:不认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