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任继愈先生受日本国会图书馆邀请访问日本时在东京留影。
他曾有这些故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生有“三不”规矩 tujian.org
多年来,任继愈坚守三个规矩:“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以免“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甚至连大寿也没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生日,是因为既耽误我的时间,也耽误别人的时间。我七十岁那年,很多天南地北的学生要赶来给我过生日,我说,你们来,我就躲出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赴宴请,是有些倚老卖老啦,有时国家图书馆一些必要的应酬,我就请其他馆长代劳。怕耽误时间,再说,那些场面上的客套话我也说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出全集,是因为我自己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敢从心所欲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继愈先生在八十岁时,却请人制了一枚印章,只六个字:“不敢从心所欲”。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34567下一页
1996年在北大与钟敬文畅谈
1951年女儿任远周岁时合影(右为夫人冯钟芸)
相濡以沫
他曾这样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比较现实,一个地方给1000元工资,另一个地方给1500元,他就去给1500元的地方,全然不考虑理想,不考虑有没有兴趣。 tujian.org
一桶水,光取不添,会干涸。个人对于集体,如果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或者索取得多回报得少,集体就没有发展。 tujian.org
——谈到“年轻人不愿意开荒,只愿意收获”的态度时,他这样奉劝
tujian.org
图书不同于古瓷器,它们不仅有文物价值,还要发挥作用。只有让人们能阅读、能利用,它们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5年,老人离任时,曾坦言心中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将国家图书馆的“家底”全部摸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读点历史,使人懂得“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用一时的行时或冷落来评量学术上的是非。有了这样的认识,心胸可以放得开一些,不至于追逐时尚,陷于庸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经常教育子女“怠为万恶之源”,在给女儿任远的信中,他写了这一段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论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属于“中等偏上”,但每次我考完以后总要自己检查错在哪里,就像下围棋复盘,哪一着棋是误算或是昏着一样,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所以我所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比考100分得到的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总结自己的学习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社会普遍反映现在的博士不如从前的大学生顶用,学位贬值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培养人才不能像蒸馒头,个个都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的天性禀赋是不一样的,用一种模式培养人才,只会削足适履,造成“南橘北枳”的结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读国图“博士生文库”收录的部分博士论文后有感而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只说自己懂了的话,吃不透的话,不要跟着乱嚷嚷,不要跟着瞎说,免得自己后悔。 tujian.org
——这是他朴素的做人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每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贾 曼 tujian.org
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一直静静地摆放在竹藤书架触手可及之处。先生的手泽如新,可人已悄然远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9月27日,因缘际会,我有幸赴京采访先生,那一日,也许是我特意说了一口绵绵亘亘的济南话,勾起了任老先生的思乡之绪,老人兴之所至,对着话筒,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俺在济南上的小学,学校在贡墙根儿。”老人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坎坷路,依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乡语,让人听了,觉得格外缠绵动人。当时,任老的儿子任重,对父亲能说济南话,十分惊异,他说:“几十年来,从未听父亲说过家乡话。”于是,一屋子老老小小,开怀大笑。两年了,此番欢乐情景,似乎还是昨日之事,谁承想,这么短的时间里,健朗谦和的先生竟然去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年前,我赴京采访任老时,老人尚能手里拎着拐棍,乘车去离家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上班,上下楼梯坚持步行,不用人搀扶,是百岁老人之相。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年过九十的哲学家只有三个:明朝中叶的湛若水(94岁)、明末清初的孙奇逢(91岁)、近代的冯友兰(95岁)。任继愈先生此时已91岁,可生活极有规律,思维敏捷,说话精力充沛,正向百岁进军。那日采访结束,我真心实意地对任老说:我们知道您的“三不”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过生日”,可我还是希望在您“茶寿”的时候,再来给您拍专题片,您一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过“茶寿”的哲学寿星老儿。任老当场笑着应了。因为“茶”字拆开是一百零八,过“茶寿”是个吉利的话。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老谈起他生活中经受的磨难和不公平,与许多疾言厉色、声泪俱下的老人相比,他自有一番沉浮于人世的不以为意,云淡风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改造。风灯雨屋、绳床瓦灶的生活,寒素不堪,可任老照旧淡然度日。每日里,虽然没有了深涩繁复的学问可做,可谁说,日常生活中,一箪食、一瓢饮的居家日子,不是尽含禅意?那段日子里,任老目睹农民看病难的生活现状,心痛不已。他拿着医书,在自己的身上练就了针灸绝技,并潜心研磨传统医学,竟也成了大半个赤脚医生,医好了不少乡民,备受乡人尊敬。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世态炎凉里,任继愈对世事的婉转体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斜逸而出的一枝白茉莉,在荒原冷雨里,默默地散发着馨香。我想,先生的这分受之坦然、得之安然的古道热肠,多半来自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境界。 tujian.org
1975年,任继愈先生从河南干校回京,长期的改造生活,使他目力有所不逮,回京不久,视网膜竟然脱落。突然间跌入一片黑暗之中,这事搁谁身上,都会焦躁不安,可先生依然心静如水。他辗转了几家医院,最后选择在上海一家医院做手术。谈起那段岁月,任老说:“在上海治眼睛的时候,想也不能闲着,我就学盲文,用手摸的那个符号,六个点的,我用手指头摸,认字。”住院期间,他和一同住院的小盲童结成了忘年交,出院后,小盲童用盲文给他写信,他竟然也能读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先生的这分与人相处的亲和与处世的从容,我想,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难怪,人常说,哲学是人生的学问,为万学之母。中国哲学里儒、释、道的融会,聚合在先生的身上,是对人情世事洞然于心,了然于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恰好敦煌研究会的几位学人前去拜望任老先生。几天前,这几位学人还曾去301 医院探望过任老的老友季羡林,他们告诉任继愈先生:“8月初的时候,温总理去301医院看望季老,特批季老第二天回北大。季老悄悄回了趟北大的家,抱了抱猫,然后说了一句话,这是你们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tujian.org
任继愈凝神听完老友季羡林的近况,只觉意犹未尽,他反复叮嘱敦煌研究院的学人,要他们转告季老,“人年纪大了,不能因为一时高兴而大意。”又说,“我现在坚持不在外面吃饭,你们劝他也不要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九旬老人,肠胃功能衰减,吃饭饮食大意不得。可日常生活中,这高龄老人,不论是一介硕儒还是平民百姓,有时像老小孩一般,遇到高兴之事,多吃两口,也是常有之事。任继愈对老友季羡林的担心,其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不是一般社交场合的客套,而是深藏着对老友的牵肠挂肚,更沉潜着极深的阅世体念,还有着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让人佩服至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先生不愧是一位学行并重的哲人,他是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回归于朴。”(任继愈绎为:虽深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沉默的地位,甘做平凡的工具。甘做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得以充实,回到“质朴”的境地。)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老人在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上,这样写道:“贾曼学友存”,让我见之心惊,因为我委实不敢与任老以学友相称。也许,对任老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每一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我每每面对任老的题赠,更是见字如见人,读书做人不敢虚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缘何五十年间四度译《老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任继愈先生完成他的《老子绎读》。这是他第四次注译《老子》。从1956年《老子今译》出版,到《老子新译》、《老子全译》,再到《老子绎读》,50年间,有关老子的新材料屡有发现,使得翻译《老子》成为常新的事业。而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等新材料的出土,虽是老人决心再译《老子》的缘由之一,但由新材料而带来的文字上的些许变化,却不是他关注的全部。“经典著作经得起读。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每读一遍,理解就多一点,认识也加深了一层。”任先生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 tujian.org
“哲学是上层建筑,但是它有一个‘根’。《老子》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它最早也最系统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任先生说,这是他最初翻译《老子》时的体会,而几译《老子》,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感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和孔子一样,也是入世的。老子也讲‘治天下’,他也有一个蓝图——‘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治世的角度和孔子不一样。孔子学说的社会基础是中央、上层社会;老子反映的是下层老百姓的呼声,代表了他们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学说和孔子学说是互相补充的,是指导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两部重要的经典。放眼中国历史,凡是太平盛世,无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都是将两种学说协调得好的结果,后者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前者安抚了个体百姓的生计。即便在今天,老子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干扰、乱出点子的思想还有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后人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是老子的思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后人可以用现代人的认识来解释老子,代替老子作进一步的阐发。但当年老子自己没讲清楚的问题,后代研究者、注释者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能认为是老子的思想。”在《老子绎读》一书中,任先生这样写道。在新作的书名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用“绎”取代了以往的“译”。他说:“‘译’,翻译的是老子的意思;而‘绎’,是指在这本书中的《老子》每章前面,我都用说明的方式,表达了在今天的我,是如何看老子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简约之笔曲尽奥妙,以通脱之心纵论古今,是《老子绎读》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越是玄妙的东西越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功夫,很难。”任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四译老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绎读’中的‘读’,不仅仅是我读,还是大家读。中国人应该多读读《老子》。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孔子更加丰富。如何看待强与弱、进与退、大与小……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雨) tujian.org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生也有涯 学无止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谈任继愈先生注译《老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6年底,年过九旬的任继愈先生出版了他最后一本书《老子绎读》。他送我一册毛装本,说鲁迅先生喜欢毛装本,读书时用刀子裁开纸张,以增加读书的乐趣。毛装本《老子绎读》只有几十册,我作为晚学后生,得到这样礼遇,十分感激。在大学读书时,我曾学习任先生《老子新译》,原文和译文在一起,有简单注释,很适合阅读。一个薄册带在身边,可以边看边背边体会。任先生的学问朴素通达,毫不繁琐晦涩,很能为别人读懂原著着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先生是山东平原人,一生四次注译《老子》,锲而不舍,这种执著和钻研精神,很符合孔子以来山东人坚忍不拔的实践精神。他把《老子》看作“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说:“我一向认为老子哲学思想比孔子、孟子都丰富,对后来的许多哲学流派影响也深远。总期望把它弄清楚。”他是一个老实做学问的人,只说自己想通的话,不跟着别人凑热闹,这使他成为一位具备真正科学精神的学者。他注译《老子》,对自己过去的观点不断批判,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比如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他在 1963年出版《中国哲学史》时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中国哲学史简编》时认为老子属于唯心主义。他后来在《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一文中说过一段非常中肯的话: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主张前说时,没有充分证据把主张老子属于唯心主义者的观点驳倒;主张后说时,也没有充分证据把主张老子属于唯物主义者的观点驳倒。好像攻一个坚城,从正面攻,背面攻,都没有攻下来。这就迫使我停下来考虑这个方法对不对。正面和背面两方面都试验过,都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如果说方法不对,问题出在哪里?我重新检查了关于老子辩论的文章,实际上是检查自己,如果双方的论点都错了,首先是我自己的方法错了。” tujian.org
他在《老子绎读》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说明:“‘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老子本身没有深说……当年老子自己没讲清楚的问题,后代研究者注释者替老子讲得再清楚,也不能认为是老子的思想。”他以九十高龄继续《老子》的研究,把“生也有涯,学无止境”作为座右铭,“《老子》译文不断修改,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学无止境,永远不知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先生认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王国维在《孔子之学说》中,对儒、道两大思潮有更激情的表述,他说:“周末时之两大思潮,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气局雄大,意志强健,不偏于理论而专为实行;南派反之,气象幽玄,理想高超,不涉于实践而专为思辨……今吾人欲求其例,则于楚人有老子,思辨之代表也;于鲁人有孔子,实践之代表也。”儒家的实践精神,道家的辩证方法,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的内心,形成了中华民族勇于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又能灵活处理矛盾的性格。毛主席两部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是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实践、辩证传统思想的总结、继承。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解决矛盾,解决问题,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体现。任先生在治学中,自觉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他是学识渊博、深邃睿智的哲人,生活朴实,性格谦和。他以善心待人,以文化治馆,其影响有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很像《老子》中说的“上善若水”。他过世后,我做了一副挽联,其中称他“儒者之风,道家之骨”。他在治学中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辩证看待事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他曾有这些著作问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今译》 1956 (译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1956(合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医理论研究资料选集》 1957 (合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墨子》1961 (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哲学史》 1963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哲学史简编》 1973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佛教史》 1985 (主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新译》 1987 (译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佛教史》1991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道藏提要》 1991 (主编) tujian.org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 1991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子全译》 1992 (译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 tujian.org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1996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念旧企新:任继愈自述》 1997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天人之际》 1998 (专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宗教大辞典》 1998 (主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 tujian.org
《中国道教史》 2001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佛教大辞典》 2002 (主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2002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讲座》丛书2002 (主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哲学史》 2003 (专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墨子大全》 2005 (主编) tujian.org
《老子绎读》 2006 (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 2006 (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 tujian.org
《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 tujian.org
《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tujian.org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任继愈与家乡平原的藏书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韩信 贾曼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平原县图书馆,辟有一间专门的图书室,门口“任继愈赠书”五个大字熠熠闪光。这间图书室里,藏着任继愈先生十多次捐赠的7000册私人藏书,价值上百万。这里,成为平原读书人心目中开放的“天一阁”,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一堆堆古旧的书籍中,继往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先生的书房,古典雅致,书香袅袅,深具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情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80年代,任先生逛旧货市场,看到清末大藏书家澄庵的书柜堆积在古旧家具中,无人问及。任先生仰慕澄庵的藏书,便花钱把25个残破的柜子买下,修理完好,摆在自家的书房、花厅中,于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9月,在先生的书房里,当笔者羡慕先生的书柜古意风雅之时,老人却为澄庵的藏书散落民间而唏嘘不已:澄庵是清朝的大藏书家,可家中并无子弟将学问继承下来。及至澄庵家道中落,所藏之书也和主人的命运一样凄苦。澄庵的子孙为了谋生,纷纷把古书卖了度日,就连书柜也被送入了旧物堆里,这25个柜子也只是澄庵藏书柜中的一小部分。笔者细看这些书柜上的编号,果然号码断断续续,相差甚远,不免有些感伤起来。 tujian.org
中国旧时的读书人,均为自己的藏书担忧。人去了,书怎么办?若子孙像先祖一样,嗜书如命,一心问学,是藏书又遇明君;若子孙不良,书的命运则如落进烟花巷里的大家闺秀,自此生死由命,其运未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主持编纂的《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哲学典》是需要一个专门的大阅览室来盛放的。能编出这些书的人,必然是可以无酒、无肉但不能无书的书虫。任老一生所资,均用来买书。可这25个古朴的书柜中所存放的,仅是任老著作和藏书的一小部分。任老大部分的藏书,都送到了家乡平原县图书馆。任老的儿子任重在北大任职,任老的学生分散在世界各地,任老把自己的藏书送给养育了他的家乡,是希望为故乡的孩子们在中国文化的养心斋里掌一盏明灯,让他们走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老的藏书,有些堪称国宝级珍品,可他悉数献出,由此可见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是,录一段任老当日谈起家乡的原话,让最质朴的语言还原最真挚的情感:“1928年,济南被日军侵占。我不能在济南升中学,便回到老家平原县中学读初中。我三岁离开老家,十三岁再回来,故乡情况比较生疏。当时,平原县里只有初中,且已办了两届,我是第三届入学的,称中三班,每年只招收一个班,约为四十人。平原县是个穷县,农产品有小麦、棉、花生。有马颊河经县境流入渤海。因沿津浦铁路,风气尚不闭塞。任幹忱老师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平原人,家境贫寒,学费不够,休学一年,赚够了钱,又回去读书。他讲课时顺便讲一些北大教授的轶事。由于任幹忱在北大读书,接触到一些当时国内一流名家,他讲课深刻,广征博引,不像一般中学,讲明白字句,串讲一遍就完成任务。讲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把汉武帝对待文人的态度及司马迁冤案的来由讲得很充分,司马迁的愤激不平之气就跃然而出。英文老师涂某某,山东菏泽人,他喜欢讲新文学,而且多才多艺,有时也在班上朗读他自己写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是一位才子型的老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也许,任继愈因为有了任幹忱、涂老师这样一言一笑皆学问的老师指点,求学的欲望也就格外强烈。他从平原初中走出,一直走到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又走到了北京大学,问学之路是春风相伴马蹄疾。然而,一路之上,脚步匆匆太匆匆,任继愈先生及至耄耋之年,回望往事,一直愧疚对故乡未出过一点力,十分惭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老自言:“把藏书捐给故乡,这样心里能够踏实些。”“踏实些”,或许是一个老人在晚年对家乡真挚感情的最朴实的表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日,笔者特意奔赴平原县图书馆,拍摄任老的藏书。迟庆元馆长得知笔者来意,郑重拿出了任继愈先生写给家乡的亲笔信。 tujian.org
任老的家书,笔墨跌宕,可见写信之时,任老绵绵长长的思乡之绪,起起伏伏。其中一封长信,这样写道:“赠图书馆的书已备好,希望下周的上半周来取回。近来又有三箱书捐赠县图书馆,如县里有人来京,望通知他们顺便捎回去。明年春天,还有一批书送给图书馆,到时再联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老客居京城,儿子任重在北大上班,每日公务繁忙,无暇顾及送书之事,任老又不愿挪用国家图书馆的公车给自己办“私事”。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任继愈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每次平原县有车到北京时,提前打个电话,他便从自己的藏书中精挑细选,准备好图书,让车带回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1996年开始,《十三经注疏》、《 西学基本经典》、《中国佛教经典》、《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任继愈先生的个人藏书,搬了个家,新居是平原县图书馆。任老把自己视如生命的珍贵文史资料交给了养育自己的家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老的每一本藏书后面,其实都深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图书馆一间锁了几道锁的房间里,笔者见到了一套乾隆版《钦定全唐文》,它是 60多年前任继愈先生用一两黄金换来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开始后撤,社会很不稳定,在北大任教的任继愈碰上了一套乾隆版《钦定全唐文》,它用20个特制的木盒保存,字迹清晰,纸张保存非常完好,爱书更爱藏书的任继愈非常喜欢,就准备把它买下来,那时候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卖书的就不讲价钱,你想买书可以,但是不要纸币,只认黄金。任继愈没有那么多现成的钱,他就急急忙忙借了点钱,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候用一两黄金买下这套书。平原县的领导深知此书的价值,他们把这本书格外珍藏了起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平原县图书馆,还辟有一间专门的图书室,门口“任继愈赠书”五个大字熠熠闪光。这间图书室里,藏着任继愈先生十多次捐赠的7000册私人藏书,价值上百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继愈先生曾说,“如果我要再年轻10岁,退后10岁,我一定要回家看一看。”如今,先生与世长辞,此番心愿,终成遗憾。然而,任继愈在平原的藏书室,却成为平原读书人心目中开放的“天一阁”,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一堆堆古旧的书籍中,继往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作者系山东电视台《数风流人物》栏目编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页123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