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微渺艺术构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庄清湄 图/阿瑞尔·路易斯·阿尔塔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 月8 日-17 日,瑞士驻沪总领事馆科技文化中心展出了瑞士著名科学艺术家阿瑞尔·路易斯·阿尔塔巴的科学艺术摄影作品,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分界变得模糊不清,而作品本身展示着:模糊不清的边界,才孕育了新的变革的可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阿尔塔巴还有另一重身份:艺术家。他的母亲是一名画家,他从小闻着颜料的味道长大。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融合交汇以后,就有了他现在的作品。“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寻找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方式。我从事的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我想把我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来,但不是通过文字和数据,而是艺术。”但是科学和艺术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两者和外界沟通的方式不一样。“科学通过文字、数据和文件等表达,比较固定和绝对;而艺术层面的表达是主观的、个性化的、可以被解构的。”此时,读者们大概能理解画家的意思了。虽然他那幅充斥着XY 符号的画确实是以显微镜下的染色体为模本,可是经过他的“艺术”加工以后,便不希望观众们再把XY 看成XY,而是其他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你把这些XY 看成一个个被生活摧残得东倒西歪的小人,或者是爬在白色地砖上的蚂蚁,都行,只是千万别把这个图案和你思维里固定的某个东西联系起来。
tujian.org
受到启发之后,那些本来只是形式没有意义的黑白图案似乎真的灵动起来。《孤独梦境》像母体里孕育的两个差不多已经成型的双胞胎胚胎,可是据艺术家/ 科学家本人说,它的创作原型是两个被破坏的人类脑部细胞。《克隆自己》展示着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到胚胎的过渡,《爱人的心》远看就如同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或者是银河系里的片片星云,至于它们的科学原型……大概只有科学家本人才知道了。 tujian.org
这个被艺术家本人称为“微渺构想”的系列,共有100 多幅,此次在瑞士驻沪总领事馆科学文化中心展出的只是其中14 幅。这些作品耗费了艺术家/ 科学家本人5 年时间。“微渺构想”的前身名为“胚胎构想”。顾名思义,“胚胎构想”是对胚胎原型的艺术加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论艺术家/ 科学家本人如何用高深的理论来阐释他的作品,在背后支撑着他理念的,恰恰是几千年来一直在发生的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对人体比例的展现既是他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成果,后来也逐渐变成了著名的素描作品和流行的文化符号;更不用说当今的科学高倍显微镜下呈现出的五颜六色的植物种子或昆虫卵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微渺构想”中,艺术家/ 科学家一直试图向观众做一个技术层面的澄清——你从远处看到的轮廓分明的边界,走近了或者放大了以后,却是模糊不清的,而正是模糊不清的边界,才孕育了新的变革的可能性。正如阿瑞尔·路易斯·阿尔塔巴本人的身份一样,无论是科学界的人或者艺术界的人都认为他有“不务正业”之嫌,可他却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边界就像画上的黑白边界一样,远看很分明,近看模糊不清。谁又能说科学和艺术是势不两立的呢?艺术比科学更容易打开心门,那么为何不放下理性,用情感来理解艺术,进而理解科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05-07 总第 334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