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不是抄袭的克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旭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大博士及导师抄袭事件中,杨伦已承认,该文章是自己几年前从网络上下载的。但是接下来,抄袭者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也许,道歉几句、解释几句,再把著作权归还给原作者,应该就能收场。说不定,双方“不打不相识”握手言和成为知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论文抄袭事件。高校、学术界、文学界、新闻界以及时评界等反抄袭绞尽脑汁。据说“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横空出世,此仪器借助的系统是一种反剽窃软件,可以用于抄袭、伪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一个成果多篇发表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应该说,这是一个试图借助“科技手段”来反抄袭的尝试。只是功效极其有限,无法真正遏制抄袭之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抄袭者有着不同的动机。时评抄袭,为发表挣稿费;论文抄袭,为自己学术增光添彩,或毕业所需,或为评职称所用。凡抄袭者,都认定“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真理”,信奉这条原则,只是在抄袭的技巧与手段上一比高低。尽管抄袭都尚没有大声喊出“抄袭有理”、“会抄是本事”等,但心里却是这样想的。事实上,抄袭不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潜规则”,而是形成了一套“抄袭理论”,只是这样的“理论”尚未进行系统的定义,是一种只能意会的概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说,解决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学术人员的思想境界、道德觉悟。可是,光靠道德的力量也是不够的。有人分析其深层次原因:高校学术不端屡禁不止背后是“学术考评片面量化”。其实,学术问题,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针对学术腐败问题,有全国政协委员开出了“药方”对学术不端行为,包括造假、抄袭剽窃等行为引入司法机制,涉嫌抄袭剽窃等由检察机关介入进行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