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罗京:一个好人的离去与中国民众集体记忆——中图社
2009-08-10

6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月11日,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近万名各界人士前往吊唁。 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一日电 (记者 应妮)生前兢兢业业,死后哀荣备至——这,可以说是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的写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仅仅是一个播音员之死,恐怕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从罗京六月五日逝世当天,华文媒体就开始不断铺天盖地报道,其同事朋友也不断在网上或采访中表达哀思之情,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一纸唁电,更是将这种哀悼上升到相当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评论认为,罗京的逝去,标志着一个播音时代的结束。的确,二十多年来他以沉稳、大方、庄重的播音风格独树一帜,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播音员的标杆;举目播音界,很难有人接下衣钵。但是否因此,《新闻联播》就将会改换风格,结束一个播音时代,恐怕还言之过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一个播音时代的结束,不如说是一个时代记忆的结束。罗京主播《新闻联播》二十六年,一九八零年之后的几代人在他的声音中长大,八零前的父辈则在他的声音中经历时代变迁,世界剧变,巨人逝世,国家大庆……有血有泪,有笑有痛的记忆中,抹不去的是罗京那铿锵沉着的声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一旦这声音“人间难得闻”,那些记忆全部涌上民众心头,大时代的变迁中牵连着个人命运的轮转,再加上罗京的英年早逝,瞬间从日日可期变为阴阳两隔,世事无常的感喟自然也就有感而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毫无疑问,《新闻联播》成就了罗京;这个每天都有几亿双眼睛在盯着看的节目,公众影响力毋庸置疑。但凡一个人,能坐到“联播”的主播台前,他(她)就成为公众关注的名人了。身为公众名人,一颦一笑都被放大、放大再放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纵观各方对罗京的评价,“认真”、“善良”、“随和”、“开朗”、“顾家”,此外他多才多艺,热心公益,一切的一切都是正面和干净的。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能够经得起如此放大而形象依然“高大”的公众名人,实在属于稀缺资源。民众对他深情的怀念,未必不是有这样的心理情结。 tujian.org

  一个好人的离去,引发中国民众对记忆中时代的集体回忆。行文至此,笔者亦不能免俗,“罗京,一路走好”。(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罗京:一个好人的离去与中国民众集体记忆—
    ·二人转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中图社
    ·《孔子》剧组欺负孔德懋 周润发懂礼吗——
    ·中国文学需要“文坛外高手”——中图社
    ·工人日报:官场小说亟须“祛魅”——中图社
    ·明星传闻有感——中图社
    ·“官场小说”喜与忧——中图社
    ·从罗京身上感受到的忠诚 ——中图社
    ·文学和文人 都需要“尊严”——中图社
    ·评:余秋雨是不是“活雷锋”——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