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子弟兵”是老百姓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亲切称谓,饱含着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指统兵将帅率领乡勇(即本乡本土的老百姓)所组成的军队。像项羽的“江东子弟兵”,南宋时期岳飞的“岳家军”,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清朝曾国藩的“湘军”等均可谓“子弟兵”。这些军队由于是建立在亲戚乡土基础上的,加之统兵将领是本乡本土比较有威望的人,并且这些军队一般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往往打出保家卫国的旗号,因此将士们打仗时都勇于冲锋陷阵,使这些军队以英勇善战而扬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现代,“子弟兵”的称谓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率领3千余人的武装,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根据地后,聂荣臻立即着手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在当时的晋察冀便出现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的部队,如“回民支队”、“平山团”等。这些部队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家怀着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顽强地打击日寇。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子弟兵”的称呼深受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它最好地诠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土壤,与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军民关系。“子弟兵”这个称呼把人民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对团结民众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1940年春到晋察冀考察后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书中称颂到:“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是在晋察冀生了根的抗日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后来,“人民子弟兵”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人民子弟兵”不仅指解放军来源于人民,更重要的是指解放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武装。(整理/龚德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