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戏曲舞台亟待改变"重戏轻曲" 精彩唱段将消亡?——中图社
2009-08-10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告诉记者,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有资料记载的300多个剧种已有100多个湮灭于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戏曲剧种丢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曲”,所以也就没了“戏”。这位花脸名家大声疾呼,中国戏曲创作“重戏轻曲”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重视戏曲音乐很不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越剧前辈袁雪芬曾多次批评,戏曲音乐长期没有在戏剧的宏观把握中处于应有的地位,许多院团甚至没有专职的音乐设计岗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她强调,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从本源上说,是声腔系统的变迁史。戏曲、戏曲,戏离不开曲。曲是用来区别各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表达人物情感的主要手段。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演员唱得好,很容易出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戏曲音乐家却默默无闻,清贫自守。如创作了越剧《梁祝》《西厢记》《祥林嫂》的刘如曾,创作了昆剧《琼花》《牡丹亭》《蔡文姬》的辛清华,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甲午海战》《罗汉钱》的万智卿等,他们耕耘一生,但舞台辉煌往往和他们无关。这很不公平,也不利于戏曲发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音乐“急就章”难谱动人旋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海音乐学院戏曲音乐专家连波教授直言,如今戏曲作曲的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全国现有200来个剧种,专业作曲却寥寥无几,以京剧作曲为例,全国不超过10人。去年中国京剧节,朱绍玉一人就包揽了近一半参赛剧目的作曲。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连波指出,一个剧本既可排京剧,也可排淮剧,但戏曲音乐却不可替代。作曲人才培养不易,既要学西方的作曲技法,又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还要了解戏曲各流派行当的唱腔特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如今院团急功近利,不愿背包袱,常到排戏时才临时请作曲。当年程砚秋排《锁麟囊》,光琢磨唱腔就花了7个月,现在剧本到了作曲家手里,却要求他们10天、20天就拿出曲谱。作曲家没时间与编、导、演沟通,也没有时间认真修改打磨,总是被动地随着剧本动一处、音乐跟着改一处,如此“急就章”,又怎么可能谱写出流传千古的动人旋律来? tujian.org

  戏曲音乐不可止步于我们这代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月底将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个人作品演唱会的淮剧音乐家程少梁说,加速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不拘一格,多管齐下。比如,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些专业院校,可以破格招收专业院团内有潜质的人才定点培养; tujian.org

  又比如,可以请有经验的作曲家招收徒弟,传授戏曲作曲专业知识,并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传、帮、带,他最近就在别人推荐下收了一位从外地引进的作曲人才作为学生,专学淮剧音乐创作。这位创作了淮剧《哑女告状》《金龙与蜉蝣》《八女投江》等优秀作品的作曲家强调,音乐是剧种的艺术灵魂,一个剧种如果唱腔不好听、没有特色,这个剧种就会面临危险。他希望,全社会都要为戏曲作曲人才提供扶持和帮助,切不可让声腔各异、流派纷呈的戏曲音乐在我们这一代止步。

     相关链接
    ·戏曲舞台亟待改变"重戏轻曲" 精彩唱段将
    ·老艺术家朱旭:60年戏剧未封厢——中图社
    ·中国传统艺术6月将唱响联合国总部——中图
    ·姜昆:现在一些小剧场确实低俗 该恪守文化底
    ·金钟奖首次向自由音乐人敞开大门——中图社
    ·聂耳音乐周开幕 聂耳文化成为玉溪“城市名
    ·京城小剧场曲艺的“热”与“冷” ——中图
    ·江苏四大古琴流派史上首次同台上演“武林大
    ·尚长荣:我愿为京剧事业跑龙套——中图社
    ·李金斗当选北京曲协主席——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