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残破的旧碗底接烧的钧窑碗底部
用残破的旧碗底接烧的钧窑梅瓶的接烧部
作伪瓷器大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瓷器鉴定家关海森特为本版提供了一组瓷器作伪图片。市场上大量经过改头换面的瓷器,给鉴定专家带来了严峻挑战。 tujian.org
鉴宝的专家之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于海东
tujian.org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公益性专家鉴宝活动,除不断刷新民间藏宝的赝品百分比外,还让众多持宝人多了几分疑惑。前不久北京某古玩城举办的类似活动,令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担心:包藏在部分鉴定专家内心深处的公与私又有谁来鉴定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定现场之一:怀抱大包小包的持宝人一边排队等候,一边匆忙吞吃快餐盒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定现场之二:某鉴定专家将一女持宝人拉到旁边,先说东西是民国的,价值不高,后说如果想出手时可以打电话给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定现场之三:持宝人相互切磋。此说“排了半天一句‘高仿’就给打发了,懂不懂啊”,彼言“你来就得听人家的,不过别太当真”。我问其中一位手捧画轴的中年男子怎么看专家给出的鉴定结果,他坦言道:“来就说明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信度啊!”他们不知道,这正是最容易被左右的心理位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想起2002年岁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次收藏界研讨会上,说着说着,史树青和他的前任因对新《文物法》的某点理解不同而争得脸红脖子粗。双方观点鲜明,各持己见,直到其中一位喊出“我不跟你争了”的大白话,才算借满场笑声作罢。本应无争不成鉴定的鉴宝活动,如今大多成了专家审宝断案的一言堂,最多再加个所谓的“专家鉴定团意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此这般,那些经常口出伪言的专家便成了时下网络搜索引擎上的热门词,股市叫“黑嘴”,艺术品市场尚无统一称呼,有的调侃戏言“转家”,有的添点笔画叫“砖家”,若以“伪”字当头而论,我觉得怎么说都不过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伪言有二:一种是假懂什么都敢说的,一种是真懂真不说实话的。初入收藏大门的爱好者最怕那些最不怕自己砸自己牌子的鉴定专家,不听不行,全听也不行。我有一位画家同事,几年前与其兄合伙收了几件青铜器,事前请过专家掌眼,称绝对没有问题,付款后问题一大堆。古董鉴定太过复杂,多靠人来掌眼,就有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等,一般收藏者对专家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使得专家的话变成没有标准的标准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对学术界屡曝不止的剽窃型专家,能在艺术品市场上混的伪专家还真不多,但常常口出伪言的大有人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当年轰动一时的吴冠中“炮打司令部”假画案,老人虽百般作证还是遭到百般反击,使原本简单的艺术品鉴定演变成检验艺术品市场道德底线之争,导致了一些专家鉴定结果里的弥天大谎。回顾历时三年才“打”胜的法院判决结果,吴冠中多年后再次说出一句真话:“国法当然是反对假画的,但是我们的行规却是画廊卖了假画可以不负责任,国法有的时候管不了行规。”不得不接着说的是,艺术品市场的某些行规确实为一些专家的伪言提供了保护作用,如拍卖行可以不承担保真责任的条款。如此一来,那些为拍卖行掌眼的鉴定专家自然全无伪言之忧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辨伪需要经验,造假同样离不开学问。景德镇一位陶瓷行家告诉我,曾有造假高手从北京的拍卖市场凭眼力拣回一个大漏儿,卖到今天真品还在他自己的手上。有时候是行家蒙买家,有时候是买家呛行家。一块巴林福黄带钮印章石,曾被北京琉璃厂一家老店借去当田黄卖,结果摆了半年没有卖出去。我问当时在官园开店的原主陈先生:“他们就不怕卖砸了吗?”他一笑:“怕?店里的大匾有那么多专家扛着谁敢不信?!”想想,不买都觉得后怕。 tujian.org
如果说现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正经八百的鉴定专家甘愿当托,那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前几年圈内流传一个说法,凡经某位书画鉴定专家过目并出具鉴定证书的作品,有些拍卖行一律不收。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一位朋友有回正巧和这位仁兄同行,去时见他身上带有一批鉴定证书,回来已所剩无几。这也成为当今艺术品市场又一“潜规则”,即藏家需要专家的鉴定证书,专家需要藏家的真金白银,互利互惠,互不设防,却害苦了第三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艺术品投资赌性太强,原本就不是属于普通百姓应该花大力气和钱干的事。如今各种门道的收藏大军却都呈现出平民化的倾向,如果某些鉴定专家不能自觉规范他们的话语权,再借“盛世藏宝”这几个字胡乱煽乎,那么民间藏宝的赝品率还会继续攀升。我曾经请多次制过“国礼”印章的篆刻家胡擎元教授为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刻过一方名章,徐先生在给我的复信中极其谦虚,一再说自己对印懂得不多,不因得印而轻易美言。我这么说,并无反对鉴定专家执宝断言的意思,只是想说,可以走眼,可以误断,但不可以昧良心,哪怕只有一次,就足以让一个收藏者倾家荡产。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可否认,由于部分鉴定专家缺乏道德底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他们的伪言不仅正大光明地为中国收藏的明天埋下隐患,还可能堂而皇之地将艺术品投资变成艺术陷阱。我以为,除了收藏爱好者需要谨防,艺术品市场监管部门亦应制定相关措施。如对鉴定专家的重要鉴定结果实行复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公布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规范传媒对鉴定专家的不当宣传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鉴定专家要能做到鉴宝见德,努力为中国的收藏者拨雾见日,去伪存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想顺便提醒一句:鉴定专家偶出伪言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却会破坏自己的社会形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解惑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立文物三级鉴定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赵 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日,在和文物鉴赏家王立军交谈时得知,他作为中央电视台全国寻宝活动的专家,几年间过目了60余万件藏品,赝品数量竟达58万余件。 tujian.org
这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艺术品市场的混乱状况。艺术品市场缘何如此?王立军给出如下分析: tujian.org
一方面是鉴定机构未尽其责。目前中国艺术品鉴定部门大多“只对内不对外”——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藏品鉴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一方面是相关专家缺乏职业道德。目前市场上遍布“证书专家”,或各自为战,或三五成群,给钱就开证书,不顾藏品真假,不管藏家死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王立军看来,专家队伍的失控与失职,造成了鉴定的失度、失准,而这正是艺术品市场出现混乱的“症结”所在。他指出,如今将中国艺术品市场闹得一塌糊涂的,有这么几种“专家”: tujian.org
一是理论型专家。主要来自文博系统,他们上课滔滔不绝,著作一本接一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对市场赝品缺乏识别眼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是老好人型专家。此种专家最怕得罪人,无论何种藏品,皆称其“好”,无一不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腐败型专家。这种专家无论藏品好坏,给钱就开鉴定证书。或者明明是件好东西,他偏告之“不好”,回头再找人把它买回来。更有甚者,带着藏家去朋友那里买东西,只要不是熟人店里的东西,他都判定为“假货”。 tujian.org
四是复合型专家。这种专家可谓集诸多缺点于一身:眼光差,又贪心,危害最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何为好专家?王立军认为,真正的专家,应是实战型的。既要人品好,又在市场中磨练过,具有好眼光。如今规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秩序,要依靠实战型专家的力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聚拢专家力量,相关部门就要有所作为,行使权力。王立军认为,要整顿中国艺术品市场,文化部应该建立正规的文物三级鉴定机制,鉴定委员从下至上分为市、省、国家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市级为一级初审,这个环节直接面对民间的各种藏品,把握艺术品鉴定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如果无法确定真伪,可以到省里复审。若再有异议,可到国家的委员会申诉。国家委员会中的成员应该既包括文博系统里优秀的专家,也应涵盖民间的实战型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这样的三个环节,层层审核,层层把关,并且把鉴定的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了与利益相关的暗箱操作,从而真正体现收藏品本身应有的价值。只有这样,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才能逐步走向正规有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下一页
解剖后的旧底接烧的仿古瓷
用残破的旧碗底接烧的钧窑碗新釉与旧釉的过渡区
用残破的旧碗底接烧的钧窑梅瓶
解惑之2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定专家持证上岗 tujian.org
- 王 倩 tujian.org
金鑫,书画鉴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他首先对参与鉴定的专家资格提出质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的文物鉴定非常混乱,市场上鉴定证书满天飞,所谓的鉴定专家四处“走穴”。究竟谁在给我们做鉴定?究竟哪些人有资格做出鉴定?这涉及到文物鉴定的资质认证和市场规范问题。金鑫说:“目前业内讨论的一个焦点就是鉴定专家要持证上岗。有人提出国家文化部门应该制定一套规范的艺术品管理条例,对从事鉴定行业人员的资格问题做出严格规定。比如先由部分教授、研究员组织一个权威的国家审查委员会,对鉴定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物鉴定行业混乱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文物市场上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金鑫指出,目前我国文物鉴定的最高机构是由顶级专家组成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其服务对象只是国家馆藏文物,对民间收藏者的鉴定要求不予受理。在国外,鉴定行业有系统、分门归类的专业公司。虽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民营鉴定公司,但我们的文物鉴定工作却无标准可依,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文物鉴定市场的混乱。针对这一状况,文化部在2006年成立了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下设书画、玉器、瓷器、杂项等八个委员会,全国共二百多个委员。但是全国有七八千万收藏大军,只靠这二百个委员还是杯水车薪,仍解决不了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定这个行业非常复杂,尤其字画鉴定,在各种艺术门类鉴定中是最难的。金先生以书画鉴定为例谈到鉴定的难处:“鉴定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你永远有需要学习的东西,稍微一放松,就会有新东西不知道。比如陶瓷、铜器、甚至玉器鉴定,都可以采取双轨制,但是字画不行。现在作画用的纸张都是一样的,也都是用现代的印泥、颜料,这样就没有办法用仪器鉴定。高科技解决不了这一类的真假问题,只能用眼去看、去分析。古代字画用仪器还能检测出年代,比如古代用的纸、墨、印泥、颜料等物质,通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明代早期的,但是明代早期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当时名人字画就有仿品,比如‘吴门四家’的仿品有流传下来的,仅高科技检测出其年代也不能确定真假,还要从画风上去分析。代笔的问题自古就有,现在也有。画家名气大了自己画不过来,就让学生或儿女代笔,自己落款,这种现象很多。所以说字画鉴定比其他艺术门类难。这也给字画鉴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鉴定家自己首先要会画会写,自己体悟到运笔着墨的奥妙,才能庖丁解牛,看出其中的门道。当然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要知道名家的用笔风格,甚至还要结合他的性情、人生经历才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谈到如今市场上大量的鉴定证书,金鑫认为大多没有市场公信力,如同废纸一张。“因为这类证书都是出自民间鉴定机构,其实就是国家鉴定出来的也不一定可靠,专家也有‘打眼’和说谎的时候。我们说术业有专攻,鉴定一行涉及范围很广泛,专家并不是万能的。比如书画自顾恺之起有两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书法家数不胜数,一个人能鉴定一个朝代的字画需要很高的学识,如果说擅长看哪个流派的作品还比较实际。我曾经在新加坡呆过很长一段时间,岭南画派的作品见得多,因为这些作品大量流传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张大千的画,我看得比较多,北方的行家就很少有机会看到。过去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现在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员被花钱请去做鉴定,明知自己看不了,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承认,只好硬着头皮瞎看,甚至指鹿为马,认假为真。到最后一咬牙,在鉴定证书上签了字,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危害很大。” tujian.org
有人提出,应该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对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追究责任。西方国家已经有这样的制度,做出错误的鉴定要按一定的比例赔偿。但是金鑫说:“目前在我国实行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从事鉴定行业的人本来就少,这样会吓走一批人。况且有些失误不是人品问题,而是眼力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刚刚起步,离规范市场还很远。这一方面有制度原因,一方面这也跟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比如日本二十世纪初期的画家横山大观的真迹现在非常值钱,但人们只认可他的后人开出的鉴定证书。在日本,许多这样的大画家,都有公认的权威鉴定机构。他们不单制度上规范了鉴定行为,人们在观念上也形成了统一的认识,这些我们还差得很远。” tujian.org
文物收藏何时走入不惑之年?金鑫说:“鉴定市场的规范对中国来说是数十年后的事,虽然是大趋势,也要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解惑之3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定不收费 tujian.org
- 尹晓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究竟应该如何为“鉴定门”清扫门户?有人提出立法规范,有人建议传统方法与科技方法双管齐下,杂项藏家宋双才则指出,在目前情况下,艺术品鉴定应作为公益活动,不该收费。宋先生认为收费是导致鉴定行业鱼龙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 鉴定收费不利于文物市场的去伪存真 tujian.org
鉴定若收费则存在利益问题。本着追求利益的心态,鉴定从业人员潜意识里并不希望赝品匿迹。因为赝品越多,鉴定的市场空间就越大,他们的收益也就越有保障。鉴定收费会促使鉴定行业更乱,许多人则在乱中取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收费导致鉴定行为有失公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既然收费,就应该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多数鉴定活动无法可依、程序混乱。鉴定人员因为不必承担责任,所以即使东西不是真的,也可以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给前来鉴定的人以希望,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鉴定行为没有收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国家尚未形成完整的古玩鉴定体系,对于鉴定从业人员的资质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业人员的构成主要是“走穴”赚取外快的兼职专家和一部分响应市场号召于近年崛起的“草根”鉴定家,其中不乏出自短期培训班获得资格证的“鉴定师”。这种基于经验的鉴定活动其有效性和权威性都不充分,这样的鉴定,本身就没有收费的依据。 tujian.org
四、鉴定行为无法确定收费标准 tujian.org
鉴定只要收费,就成为商业服务活动。在服务业中,消费者是上帝,完成消费者的委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鉴定活动中,这种关系却被颠覆。鉴定人员对于鉴定过程和结论拥有绝对话语权,不管你能否领会,不管是否传授了知识(传授知识的质量也没办法衡量),没有公共管理法规的制约,委托人并没有享受到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权益。有人说鉴定出卖的是知识,知识是有价值的。但实际上无法衡量专家传授的知识是否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也就无法确定收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不负责任的证书为何要收费 tujian.org
目前鉴定市场上,专家语言鉴定与开具证书分开收费,而证书费用远远高于语言鉴定费用。在语言鉴定的基础上,专家往往鼓励人们开具证书,以收取更加昂贵的证书费。但是专家对这个鉴定本身却不承担责任,加之近年来证书贬值,消费者花了钱,也买不到心里的踏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综上五点,宋先生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鉴定应该上升到鉴赏的高度,引导人们去关注收藏文化而非纠结于艺术品价值的高低。鉴定不收费,使得一批着眼于经济利益的伪鉴定家退出市场,而真正热爱文物的专家则把鉴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做,既有利于收藏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收藏市场的稳定有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解惑之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市场鉴定依靠“实战型”专家 tujian.org
- 行 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钟林元,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秘书长,是一位有着实战和理论两方面丰富经验的玉器收藏专家。由于工作需要,钟先生广泛结交许多文物鉴赏专家,对于目前鉴定行业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钟先生指出,许多收藏爱好者受到自身鉴赏能力的限制,往往依赖于那些手执鉴定证书的“鉴定家”,对他们的说法深信不疑。一件东西仅凭几句话,就可以顷刻间身价倍增或是一文不值。事实上,这些人的鉴定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可靠。许多所谓的“鉴定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些来自文博系统的专家,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识别真假的眼力并不高明。还有一些专家思想偏激,认定“民间没有好东西”,只要是民间藏品,就坚决否定。这样的“理论派”专家多年来脱离市场,又出于对书本知识的完全信赖,很容易看走眼,导致一些极其珍贵的文物被否定,甚至被遗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这种情况,钟先生建议成立一个由“实战型”收藏家组成的“古玩商会鉴定中心”,民间收藏品的鉴定主要由古玩商会承担。文博系统与民间收藏本来就应该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而现在,一些本应完全脱离市场的文博专家却难耐寂寞,忍不住去市场“客串”一把,凭自己的一纸证书挣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古以来,就没有专门的鉴定行业,古玩商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他们天天进货出货,经过千锤百炼,眼力非常好。现在的许多“实战型”鉴赏家一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市场上各种造假手段了如指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这种直接的实战经验正是“理论型”专家所缺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上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