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多汁的西瓜一直是人们夏季解暑的不二之选。然而,今年的西瓜还未上市,已经引起轩然大波——刚入夏,江苏丹阳许多瓜农地里的西瓜还没有成熟,就像“炸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炸开了花”。“开花”西瓜让村民遭灾的悲剧究竟是怎么酿成的?带着这个疑惑,记者于近日赶赴江苏丹阳,一探究竟。
“膨大剂”显“神威”,瓜农欲哭无泪
来到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 记者走近了陈大爷的瓜棚,“噼噗、噼噗”低沉的闷响声不绝于耳。记者看到,几乎每一个西瓜都裂开了一道大“口子”,粉红色、淡黄色的瓜瓤清晰可见,有的瓜甚至裂成了几瓣。经走访发现,其原因就在于这些瓜农都使用的同一种“膨大剂”——“西甜瓜膨大增甜剂”。陈大爷告诉记者,西瓜爆裂就发生在使用这种“膨大剂”的第二天。原本想让西瓜长得又快又甜,提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如今却适得其反。几十亩瓜地几乎绝收,陈大爷的心里充满了绝望和无奈:“忙活了大半年,全家的生活、孩子上学的开销就指望这片瓜地。现在西瓜炸成这样,以后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了。”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人刘明锁今年在大吕村承包了47个西瓜大棚,是该村最大的西瓜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6日,村里的技术员周茂才给他送来了“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两种肥料,并称该产品已在他老家——江苏东台使用多年,反映良好。于是他决定试一试,当天就给地里的西瓜施了“肥”。然而第二天,承包的47个大棚约70%左右的西瓜发生爆裂。村里其他瓜农没有喷施或者仅喷施“速溶钙”的西瓜爆裂程度只在20%至30%。就在记者采访时,还有几个瓜农受“膨大剂”推销员的蛊惑,认为西瓜“开花”与“膨大剂”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气候问题,这让人十分费解。
揭开“膨大剂”真面目,西瓜究竟为何“开花”
记者了解到,西瓜“膨大剂”并非第一次使用,往年使用从未出现过问题,为何今年却出了“大娄子”?在受灾现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膨大剂”的使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还给瓜农推广过,没出过问题。但是由于今年气候特殊,早春冷、初夏旱,西瓜生长缓慢。该用“膨大剂”的时候,由于西瓜个头小,瓜农没有用,等西瓜快成熟的时候才用,时候已经晚了,结果西瓜全都“开了花”。
陈大爷给记者拿来了一包“膨大剂”的包装袋,上面写着“绿德隆西甜瓜膨大增甜剂系瓜类专用氨基酸水溶性肥料,由山东绿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潍坊丰宝化肥厂生产,具有促进生根、激活免疫、保花座果、膨大果实、防裂防畸、增甜增产之功效”。记者拨打了包装袋上的电话,却发现没有一个号码能打通。
在仔细观察包装袋后,记者又发现了另外一件“蹊跷事”:“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两种产品所使用的登记证号、标准证号和产品代码,居然一模一样。此外,产品的标准证号是1998年颁布的GB17419,而不是2007年颁布的NY1429。记者随即登录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网页进行查询,发现农业部肥料登记公告中,并没有农肥准字为466号的登记号。而且,KT-30(中文通用名为氯吡脲)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属农药管理范畴,而非肥料管理范畴。
据大吕村技术员周茂才称,这种药从1998年就开始使用,为的就是增产增甜,从来没有出过问题。然而,周茂才也承认,这种“膨大剂”和“速溶钙”均由江苏东台购买,并非直接从山东进货。通过多方调查,记者又了解到,绿德隆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在潍坊工商部门办理合法的营业执照,属于非法经营。而丰宝化肥厂登记的经营范围仅为氨基酸系列微肥、微量元素叶面肥和多元素叶面肥的生产经营,该厂的营业执照在2007年11月21日到期后,没有办理年检手续,于2008年9月5日被工商部门依法注销,工厂负责人如今也联系不上。
各路专家众说纷纭,吃与不吃难倒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吃了使用这种“膨大剂”的西瓜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此,专家们说法不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冯双庆认为,植物激素和人体激素是两个系统,生长调节剂对水果能够起到膨大作用,但并不见得在人体里会怎么样,目前没有研究表明“膨大剂”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而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马雄则指出,人工合成的植物调节剂使用不当,在瓜果中残留过多,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一些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超标严重、在肝脏储积比较多的情况下会引起肝功能损害。
专家们众说纷纭,这瓜到底能不能吃,谁也说不准,这可让消费者们犯了难。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大型超市和菜市场的水果摊,销售人员都表示,自从使用“膨大剂”的消息被曝出以后,西瓜的销量明显受到了影响。正在水果摊前选购水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以后谁还敢买西瓜吃,虽然现在有的专家说不影响身体健康,但是想想还是害怕啊。”而另一位前来买瓜的吴奶奶表示,天热肯定要买西瓜,不过会少吃一点,挑选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些,也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吃。
(本报江苏丹阳5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