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被动节能建筑:理念渐变为现实
2009-03-30
      近年来,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被动节能建筑”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为人熟知的词汇,并正从一种理念渐渐变为现实。 

    “被动节能建筑”指的是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建筑。 

    目前,奥地利和德国的“被动节能建筑”技术发展较快。但鉴于这两个国家的夏季都不算特别炎热,它们的“被动节能建筑”更多的是注重节约冬季采暖能耗。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奥地利韦尔斯“国际环保节能博览会”上了解到,如今“被动节能建筑”更趋成熟,它甚至已经能够做到,即使室外是零下20摄氏度,室内采暖依然可以在不开空调或暖气的前提下,达到人们正常生活所需。 

    目前,奥、德两国的建筑标准采暖能耗一般规定应在每年每平方米75千瓦时以下,而“被动节能建筑”的标准则是每年每平方米不超过15千瓦时。而这种效果,只需通过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手段就可以达到。 



    “被动节能建筑”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为此,这种建筑的向阳部分都有大面积的玻璃窗,并装有百叶窗,可根据需要自动开合,采集热量。但“被动节能建筑”更主要的是通过保温和密封技术,营造出一个与外部相对隔绝的空间,最大限度地阻止冷空气进入;并将阳光,以及家用电器、甚至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留在室内。 

    因此,保温是“被动节能建筑”的关键之一。目前流行的做法是采用保温材料加厚墙体和屋顶。通常外墙的保温层厚度能够达到20公分,屋顶保温层达到30公分;楼层之间的隔板也均加铺保温板;窗户采用三层玻璃,玻璃之间充填惰性气体,以提高保温性能。 

    此外,尽量保持整座房屋的密封性,尽可能减少室内热量逃出和冷空气进入,也是“被动节能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房屋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各个构造节点的密闭性。门、窗等都采取密封措施,关闭后能达到很好的密闭效果。 

    带有热回收功能的通风系统与保温和密封并称为“被动节能建筑”的三大关键。它能够从废气中抽取热量,再用这个热量为吸入的新鲜空气加热,从而做到室内温度不会随着空气交换而流失。 

    目前在奥地利,“被动节能建筑”使用比较普遍的是地下管道式“新风系统”。外部空气先经过管道在地下游走一段时间,使之被地温暖化,而后进入建筑物的通风热交换系统,经过加热再输入室内。同样,室内空气排出前也要先经过通风热交换系统,用其热量为外来的冷空气加温。 

    本次博览会上,一些厂商还展出了更加简便的保温通风系统。其中有一种墙壁式通风管,这套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直径略大于标准光盘,厚度仅12公分的蜂窝状特种陶瓷管芯。它能够在室内空气通过时留住其中91%的热量,而当室外冷空气通过时,又能用“扣留”的热量为其加温。试验结果显示,当室内温度20多摄氏度,而室外温度为零下5摄氏度时,用这套系统向室外抽风70秒钟后,再向室内送风,结果送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温度竟也接近20摄氏度。 

    尽管夏季不算炎热,但怎样能够不用空调也使室温舒适同样是“被动节能建筑”的课题。除隔热、密封和可控通风外,外遮阳系统是其当前最主要的特点。比如,用植被覆盖外墙外和房顶,或在墙外安装百叶窗,夏季白天将其关闭,避免外墙被日光加热等。 

    此外,将墙体和屋顶做成夹层或往里注水,使之白天储热、隔热,晚上散热;或在地下挖出巨大洞穴甚至利用房屋自身的地下室,作为调节进入屋内空气温度的天然降温器。 

    如果说,上述都是“被动节能建筑”的硬件,那么更新观念就是发展“被动节能建筑”需要的软件。“被动节能”是一种全新的节能理念,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绝非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更换节能灯泡那么简单。
     相关链接
    ·国家能源局负责人首次表态:怒江一定会开发
    ·中国地质勘探投资激增10倍 每年花三亿海底
    ·淡化海水难进京:曹妃甸海水处理难题多
    ·宁夏宁东拥千亿吨煤追赶鄂尔多斯 地质条件
    ·中国海洋可燃冰调查获突破 圈定南海钻探目
    ·中国有意参与国际稀土资源开发
    ·全国观赏石资源调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南昌举
    ·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省级地质公园开园
    ·广州拟罚违约“地王”
    ·房价快速上涨引发炒作之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