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减排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2009-08-27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但相关谈判进程却进展缓慢。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日前表示,要使会议取得成功,发达国家不仅要兑现此前的承诺,还应该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大规模减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达国家应在行动上承担历史责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任务是确定2012年后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于庆泰说,在谈判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出,2020年发达国家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相关谈判进程缓慢,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按已达成的公约,承担大幅减排的义务;二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个数字是公平合理的,因为发达国家在造成全球变暖上负有历史责任。发达国家不仅应该在口头上承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应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于庆泰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哥本哈根会议需要各方切实履行承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谈到中国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态度时,于庆泰说,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里程碑式的会议,需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拿出充分的政治诚意,切实履行各自所作出的承诺,确保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于庆泰强调,中国政府将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参加谈判,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于庆泰还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的行动。他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许多努力,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效方面,中国实现的成就排在世界前列。“中国去年已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0%,今年要再降5%,2010年还会继续努力。仅通过这一项目标,我们有希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即每年减排3亿吨。”于庆泰说,用这一数字和世界其他国家比,中国取得成就毫不逊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于庆泰说,中国重视扩大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煤炭消耗。2008年,中国水电和太阳能的利用居世界首位,在风能方面,中国位居世界第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阻力。但于庆泰表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没有动摇,行动也没有松懈。在去年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的计划中,有5800亿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根据汇丰银行的统计,这一巨大的项目资金比例使中国在世界排名第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摘自《北京青年报》刘一/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上一篇:出国留学作准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中国减排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出国留学作准备
    ·8、9月份钢材、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上涨
    ·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涨
    ·上半年我国磷矿石
    ·热钱炒作有色金属值得警惕
    ·农民“弃地进城”恐有风险
    ·“江湖式反腐”为何走俏民间
    ·河南地矿局招聘地质人才
    ·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地矿类专业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