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办事指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陕西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02-16

2011年1月17日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省长 赵正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首

  2010年是极不平常 的一年,全省高低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 国际金融危机和陕南特大洪灾等不利影响,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 的目标 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021.5亿元、增长 14.5%,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85亿元、增长 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手 达到 15695元和4105元,增长 11.1%和1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8.7%,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美满 收官。

  回首“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觉 ,这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明显 改良 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 的预期目标 基本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9%,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去年经济总量是2005年的2.5倍,人均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手 是“十五”的3.4和3.2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前移到18位,支撑 发展和改良 民生的才能 明显 加强 。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良 ,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2亿元,增长 30.7%,总量相当于“十五”的1.29倍。五年累计投资2.6万亿元,在交通、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 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郑西客运专线、“引乾济石”、750千伏输电线路和西安地铁等标记 性工程已经或即将投运,“气化陕西”稳步推动 ,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2158公里,咸阳国际机场进入世界百强行列,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新优势。

  结构 调整取得明显 成效,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崛起 。骨干产业支柱作用不断加强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才能 进一步提升 。五年新增石油产能1000万吨、煤炭产能1亿吨,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8%,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从691亿元跃升到260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达到 278亿元、增长 19.7%,旅游接待量1.45亿人次、总收入983亿元,分手 增长 26.1%和28.1%,其中入 境 游 客 增 长46.3%。去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 长43%,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50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3家,其中延伸 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新起步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已达120亿元,建成风电装机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2兆瓦,标记 着我省能源结构 的新变更 。

  县域经济生机 不断加强 ,农业基础位置 更加巩固。粮食产量持续 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去年总产1165万吨,创十二年来最高水平。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苹果面积、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发展新阶段,去年增速高于全省工业1.3个百分点,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3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在水电路和沼气等方面的投入达3260亿元,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电通话,除陕南重灾区外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整个 通电视,进步 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兼顾 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制定 了一系列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明确了户籍办理、就业培训、社保关系接续、保障性住房申请等具体方法 ,52万农村居民已按新政策进城落户。出台了支撑 延安率先实现城乡兼顾 的措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去年完成重点镇建设投资30多亿元,全省城镇化率达到 46.5%,五年进步 9.3个百分点。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取得明显 成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陕西航空、航天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区分手 升格为国家级,陕南起头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门路 ,陕北摸索 出依托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快速增长 的新模式。

  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 ,可持续 发展才能 进一步加强 。以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的生态建设向纵深推动 。五年造林绿化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笼罩 率由37.26%进步 到41.42%,植被笼罩 度达到 71.10%。淘汰小火电155万千瓦、后进 产能5596万吨标准 煤,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 厂94个、垃圾处理 场90个。渭河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秦岭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降低 到1.136吨标准 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西安等市城区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动 ,在重点领域 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3.3%进步 到49.5%。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县区不同的医改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2.6万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 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435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免费体检,药品“三统一”笼罩 所有基层医疗单位,群众看病费用明显 降低 。省市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改制,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地方金融改革稳步推动 ,长安银行成功 组建、运行良好。上市公司由2005年的25家增加到36家、总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值由6.18%进步 到30%。对外开放取得明显 成效,五年累计引进外资70亿美元、省外资金574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4000家。去年引进内资2410亿元、外资18.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20.8亿美元,分手 增长 59.9%、20.4%和43.7%。

  保障和改良 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五年来,政府采纳有力措施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解决了一大宗 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大的亮点是实行 民生八大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是“十五”的3.5倍,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历程。最突出的特点 是养老和医疗基本实现制度全笼罩 以及标准 逐年进步 ,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 制度起头实行 ,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贴 、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 标准 分手 进步 221%、600%、99%、156%和129%,近百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明显 的标记 是群众住房状态 有了较大改良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26万农户搬进新居,建设廉租房750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 30.2万户,解决了40万户低收入群众的住房艰苦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21.04平方米。最明显 的成效是就业基本稳固 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进步 ,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 在预期目标 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手 是“十五”末的1.9倍和2倍,尤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1:1缩小为3.82:1。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责任 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两基”在西部率先达标,高等教育质量不断进步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张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行 ,国家助学制度赞助 艰苦 学生515万人次,“蛋奶工程”惠及263万学生。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延安革命纪念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开放,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功 举办 第十四届省运会,我省运发动 在国内外赛事中获35枚金牌、22枚银牌和27枚铜牌。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 ,“平安陕西”创立 活动深入 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固 好转。各级政府积极推动 廉政建设和反腐朽 斗争,工作效率 和服务水平明显 进步 。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前所未有的考验、取得了令人注视 标 成绩 ,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省高低 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宽大 干部群众、驻陕军队 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 的敬意!向大力支撑 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现 衷心的感谢 !

  在充沛 确定 成绩 的同时,也要苏醒 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二是粗放型增长 方法 尚未根本扭转,转变 发展方法 需要 付出困难 的努力 ;三是城乡居民特别 是农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制约着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四是顺应群众过上美好 生活的新期待 ,加快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是政府工作中的官僚主义、情势 主义和奢侈 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十一五”规划中个别指标完成还有差距,去年物价涨幅超过预期。对此,我们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 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任务

  “十二五”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 的要害 时代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法 的攻坚时代 ,也是大幅提升 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代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繁杂 深入 的变更 ,发展时机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同时存在,时机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转变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法 转变 为主线,以保障和改良 民生为起程 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气力 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较长时间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城乡居民财富有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全省社会和谐稳固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 是:努力 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温和 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2015年进入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行列,2020年建成西部强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

  坚持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推动 经济发展方法 转变 。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时机加快发展,调整结构 转型发展,兼顾 兼顾 协调 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遵照 存量调结构 腾空间、增量优结构 扩空间的原则,处理 好现有经济结构 和新增产业项目标 关系,突破环境容量承载有限的制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交融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 中谋发展。在优化结构 基础上继续施展 投资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释放城乡消费潜力,建立 扩张 内需长效机制,加强 拉动经济增长 的协调 性。

  加快经济结构 调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 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 模优势,提升 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钢铁、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 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 9000亿元,能源化工产业油气当量达到 5000万吨,装备制造业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手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5%和42%,形成21个产业集群和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上千亿的企业。

  继续加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幅度提升 保障发展的才能 。进一步完善 “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一主多辅”航空运输网,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到“十二五”末,新增铁路25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 6000公里,形成全省铁路三小时经济圈。新增高速公路2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55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近200条航线连通国内外90座城市。城际交通和西安大都市轨道交通形成框架。建设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引汉济渭”主体工程、渭河全线治理基本完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加快骨干电源和刚强 智能电网建设,外送电才能 突破2000万千瓦。以建设国家低碳示范省为契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完成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束缚 性指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动 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保护大秦岭,建设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造公路、铁路千里绿色长廊,让三秦大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关链接
·商洛:群众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和源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事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事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事指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