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 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 将粽揍( 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经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 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