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王大根主编《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大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全国上下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上海师范大学组织了各学科教师投入到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们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组与少年儿童出版社版合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之后,完成了上海市初中少儿版六、七年级共四册美术教材的编写任务。[①]到二○○三年六月底为止,已在有关学校完成了这四册美术教材实验教学任务,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一个学习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并对初中美术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尝试、改进和研究的过程。而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体系下的美术教育,如何确立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思路,如何建构教材框架并选择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如何进行拓展、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等等,都包含着众多相关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希望在新教材经过一轮实验教学之后,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求正于广大美术教育的同行和专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视觉文化”的时代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的电子信息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对美术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简称《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编写新的美术教材必须思考一下,原先美术教材中有没有“难、繁、偏、旧”的现象?新的美术教材又该如何向学生们提供“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对以往美术教材的分析 至70年代末为止,我国的美术教科书的内容可概括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以俄国契斯佳科夫教学体系的写生加上中国传统临摹为主要教学内容; tujian.org
(2)以训练绘画技法为主要目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偏重于专业化的写实主义造型手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中主要问题是:专业性太强,写实性要求过高,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而僵化,脱离学生的生活,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学生现代审美观念的形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特别拟定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随后编写的美术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都有较大的改观,以最具代表性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美术课本(普及版)试用本(1990年版)为例,主要特点有: tujian.org
(1)减少了素描、水彩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降低了美术作业的写实性要求; (2)增加了三大构成、设计、工艺、版画、雕塑等内容; (3)增加了美术欣赏和美术常识等审美知识性的内容; (4)加入了有时代感、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设计、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等; (5)不仅有我国优秀的传统和近现代艺术作品,也反映了全人类文化的伟大成就,初露“多元文化”的端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由于当时种种局限,美术教材在做出上述改进的同时,却仍然存在美术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难度偏高、内容偏窄、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兴趣和学生生活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对新教材的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对照教育部《改革纲要》提出的要求,再考虑到如何对面“视觉文化”语境之后,我们在编写新教材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到底什么是美术?处于“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现代美术又包括哪些内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如何为初中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何在既满足学生兴趣又不增加学习难度的基础上学到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对面“视觉文化”语境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视觉识读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如何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想学想做,并能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如何使美术教材中有限的内容能适合不同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如何为教师提供选择的机会并进一步引发出教学的拓展和创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人文性质”?如何体现世界的多元文化、联系当地的传统文化?如何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或城市相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如何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综合、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如何成为展示学生学习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等等。 tujian.org
想得很多,却未必都能解决,本文将从美术教材与美术本体、 美术教材与学生的发展、美术教材与课堂教学、美术教材与多元文化、美术教材与其他学科教育等五个方面介绍我们美术教材的编写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美术教材与美术本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术课程、美术教材必须体现“美术”的本质规律,这是美术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也应该对美术教学进行拓展、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综合、与地方文化相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于“美术本体”的基础之上,又瞄准“育人”的目标,否则就会丧失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什么是美术? 什么是美术?这似乎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真要从学术的角度探究,却并不容易。然而,如果对这一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就无法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美术教育?什么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教育有何新特点?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美术课本(普及版)试用本(1990年版)第一册,《美术和美术的社会作用》一课的第一句话就是:“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形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其中“物质材料”、“造形手段”、“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审美价值”、“视觉形象的艺术”等一系列关键词中,虽然有的属于“艺术”的一般属性,如“创造”、“审美价值”等,大多能较好地界定美术的基本属性并涵盖美术的一般范畴,同时也能使美术明显地区别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样式。是一个通俗易懂、能为初中生所接受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也欠全面,因为它仅仅从美术创造和美术作品的特征进行界定,尚未考虑观众的因素,未能完整地解释“美术活动”。 台湾学者陈琼花博士定义“艺术”时在考虑艺术创作和作品的同时还关注到观众:“艺术是一种有意的人为活动及其作品,这些活动及其作品无论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创造形式、或表达经验,都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且进而引发接触这些活动及其作品的人,情感上的共鸣或省思,并提供与增强其知觉的感受性。”[⑦]这一表述同样适用于“美术”,她强调了观众在艺术活动中的接受作用及其情感共鸣和感受力,而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也正是“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述讨论说明“美术”是个形态、门类和风格十分丰富多样的领域,至少应该包括如图1所示的多种门类,其中包括具象造形,也包括抽象造形;具象造形又可以包括写实的、写意或表现的、装饰的等多种形态;有满足人们精神和观赏需要的纯美术作品,同时也包括大量既有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的建筑、工业产品和工艺品等,以及各种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照这一定义,原先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就显得比较片面和狭隘,绘画的、写实性的和传统的内容比较多,而设计和工艺内容偏少,更忽视了现代艺术以及诸多大众艺术。然而对于一般学生而言,绘画、设计、工艺以及欣赏的能力却是同等重要的。至于现代艺术和各种后现代艺术,一方面因为这些艺术特别强调视觉形式而已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观念和特征,标志着美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对于学生形成“后现代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另一方面,这类艺术又充斥于现实生活中而且鱼目混珠、莨莠不齐,既要让学生去接触、去了解,更需要让学生学会识读和赏析。 tujian.org
(编辑:崔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