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图文聚焦 > 军事建设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先进武器接连曝光 美国质疑解放军操作能力
2011-01-09

       反航母弹道导弹、隐身战斗机、即将服役的航母……这些所谓“中国先进武器”最近被吃惊的西方媒体反复挂在嘴边。中国军事实力到底如何,西方一直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要么鼓吹“中国威胁论”,要么说解放军仍是“落后的部队”。最近有关中国新武器的热炒似乎证明美国情报部门之前对中国先进武器的发展存在低估,但他们又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的质疑:多家美国媒体5日表示,解放军是否有能力使用这些复杂武器值得怀疑。

  美国《星条旗报》称,美国防长盖茨即将访问北京之际,中国披露了两种先进武器,分别是反航母弹道导弹和隐身战斗机的原型机,“但问题是中国能有效使用它们吗?”报道援引美国海军作战部副部长、情报部门负责人德赛特的话说,看来之前美国的确低估了中国武器系统的数量以及生产的速度,但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他如今更关注中国将如何运用这些装备。德赛特5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新型反航母导弹具有强大能力,甚至可能已经实战部署,但他质疑“中国能否使用这些导弹武器和相关的庞大情报系统”。德赛特说,“中国军事能力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认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中国没有完整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也没有实用的反潜能力,中国从来没能验证过一次复杂联合作战行动。”《星条旗报》称,在最受关注的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问题上,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认为,中国在“操作能打击航母的中程导弹领域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美海军对于美国驱逐舰和巡洋舰上的宙斯盾系统能否击落中国反航母导弹的疑问保持沉默,但美国《防务新闻》5日宣称,按照美国情报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国还从未使用这种导弹攻击水面移动目标。至于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盖茨曾预言这种飞机在2020年前不会成为美国威胁。德赛特认为,现在讨论中国战斗机是否是威胁还为时过早。

  《纽约时报》5日说,中国打算修复苏联遗留的“瓦良格”号航母,它最早将于明年部署。尽管乐观的估计认为,2020年前中国可能有多艘航母下水,但报道宣称,“美国不应过高估计北京的军事力量,因为中国还没有证明它能在战争中熟练使用不同的武器系统”。报道认为,中国缺乏使用现代海上力量的经验:“你曾见过中国部署大规模现代海军力量吗?没有。看到过解放军举行大型、联合、复杂的联合演习吗?没有。他们拥有任何现代作战经验么?没有。”报道还说,即使未来中国修复“非常老旧”的俄制航母,并开始建造国产航母,中国对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的了解仍非常有限,而运作这种大型海上战斗群的经验更为缺乏。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专家认为,西方对他国军事实力给予这种两极化的评价标准由来已久。冷战时西方在担忧苏联强大装甲集团的同时,又习惯地讽刺苏联装备是“傻大粗笨”。如今他们又将同样的评价投向中国军队。而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的国防科技在不断取得突破的时候,这种质疑开始转移到对中国军人驾御武器的能力上。但实际上任何一支军队在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时,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各国军队武器装备跨代发展的过程中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中国整个社会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军人对新型武器装备的适应过程也在不断加速,中国军人驾驭武器装备的能力,将会与武器装备更新的速度保持同步,中国军队操作现代化武器的能力不应该被低估。但中国军事专家李大光6日强调,中国即便具备先进装备,也不会主动挑衅,外界不需要因为解放军装备水平的提高而担忧。

     相关链接
    ·中国海监15和海监23正式入列海监北海总
    ·中国先进武器接连曝光 美国质疑解放军操作
    ·美卫星照曝光葫芦岛解放军航母飞行员训练中
    ·专家:中国海洋形势恶化根在海上力量薄弱
    ·中国版图本是火炬 不能阉割蓝色国土
    · 我第三代驱逐舰可传递实时战场态势
    · 中国海军蛙人深度潜水专用装备亮相[图]
    · 广州号驱逐舰赴巴基斯坦参加多国联合军演
    · 中国十大名船之一济南号导弹驱逐舰入藏博
    · 海军新型猎扫雷舰可同时扫爆数枚不同引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