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图文聚焦 > 重点表彰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初显成效
2011-02-12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部机关司局和相关单位积极行动,全力推进,各省市区和试点县市抓住重点环节,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交流会闭幕式主席台 (于洪奇 摄)

交流会闭幕式主席台

  创建活动站位高。从组织层次看,这次创建活动是经国务院纠风办批准的国家级达标评比表彰活动,份量重、含金量足、层次高。从活动着眼点看,徐绍史部长在创建活动试点启动时的动员部署讲话重要批示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高度来定位的,立意深远。从活动重视程度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活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创建活动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合作协议》,河南省由副省长担任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浙江省倡导“以亩产论英雄”,探索实施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体系。在试点县市中,61个县市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创建活动理念新。部党组研究部署创建活动过程中始终把创建活动作为推进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作为实施“双保”工程,破解“两难”命题,努力实现“双赢”重要举措。地方党委、政府在组织推进创建活动中,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创新活动理念。江苏省金坛市打造“立体创建”模式,在创建活动中融入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江苏省江阴市以集中推进集约,以集聚促进节约,探索形成了节地“十八法”。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坚持山地整治,致力打造“工业梯田”,达到了保护一产,扩大二产,盘活三产的综合效应。湖南武冈通过营造“寸土不弃、寸土必惜”的用地新氛围,广大干部和群众普遍树立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理念。青海省大柴旦通过贫矿开发利用、提升矿产资源回采率、科学确定矿山企业开采指标,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创建活动工作实。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部党组的要求,从组织机构建设、探索创新模式、构建指标标准体系等重点环节入手,扎扎实实推进。一是强化了组织保障,各试点县市相继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制度。二是大力构建指标标准体系。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地试测,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实用、可操作的指标标准体系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四川、安徽等12个省和部分试点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指标标准体系。三是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

  创建活动效果好。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试点县市认真总结以往节约集约的好经验、好做法,大胆实践,突出特色,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城乡土地利用统筹、矿产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等方面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涌现出不少亮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方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有限的土地资源让给高新技术产业,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实际建成区,创造了2000多亿元的产值。沈阳铁西区推进“东搬西建”,实现了节地、增值、融资、优产等多重效益,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湖北武冈实施农村集中成片建房,比分散建房节约用地60.7%。在矿产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方面,安徽铜陵县在矿产资源管理中推进“七抓”模式,全方位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关链接
    ·全国妇联决定授予张广秀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
    ·卫生部等召开2008—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
    ·关于命名表彰“广州亚运会创先争优先进基层
    ·关于命名表彰“广州亚运会创先争优先进基层
    ·关于表彰2010年度优秀社会组织的决定
    ·总局召开亚运会总结暨备战伦敦奥运冬训动员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
    ·全国10个市级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经验简介
    ·总局表彰第十六届亚运会突出贡献单位
    ·20家央企荣管理者获“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