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内蒙古喀喇沁旗
■来京时间:1997年
■职业:环卫工人
见到陶然亭街道环卫工人夏延龙时是下午四点,他两眼布满血丝,看上去很疲惫。原来,这几天运送渣土,他每天忙到凌晨三点半才睡觉,四点半又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夏师傅说,之所以这么早就要上岗,是为了赶在6点钟大爷大妈们遛弯儿前,把胡同彻底清扫一遍。“往后天亮得越来越早,4点钟就得起床了。”在夏师傅看来这不算什么,刚开始做环卫工人那会儿,他干活儿慢,天天凌晨三点就得爬起来。
每天一大早,夏师傅穿戴整齐,带上工具,骑着三轮车,从陶然亭街道办事处工人宿舍来到他负责的龙爪槐胡同。虽然这条胡同只有360米,但是要扫干净也得费一番工夫。这条街上有七八个半人高的垃圾桶,每回夏师傅都得先把它们放平才能把垃圾淘出来。胡同窄,不能像扫大马路那样用大扫帚划拉,必须得用小扫帚一点点儿地抠。这样,边边角角的垃圾才能彻底扫干净。扫地这活儿,说起来简单,但也有技巧。单说这扫帚吧,夏延龙每天晚上收工后,都要用砖把扫帚压平了。“第二天用起来特软、特舒服。”即使是这么爱护工具,他一个月至少也得换5把扫帚,最多的时候能换7把。“想想这十几年磨坏的扫帚,起码有七八百把,够拉一卡车了。”夏师傅笑言。
每天,夏延龙都得拉着一车1000多斤的垃圾往垃圾处理站送。夏师傅说:“1000多斤不算什么,过去我负责的地方都是平房院,家家户户炉灰特多。遇上雨雪天,泥土夹在垃圾里,垃圾车要比平时沉一倍。现在养宠物的人多了,动物粪便成了新的垃圾源。不好扫我就拿着大铁锹一点点铲。”忙活到六点半,夏延龙才能回到住处,吃早饭。休息一会儿,七点半他又要上岗了。
“一扫二保三清运”。夏延龙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早上做过彻底清扫后,他也不闲着,骑着车在辖区内来回转悠,看见哪儿有垃圾,哪儿不干净,就及时清理。一天平均下来,要转30多趟,垃圾就要运走6车。
夏师傅说,四五月份,树叶、花絮满天飞;六月,西瓜皮就该多了,遇上阴天下雨,随时得检查地漏;入了秋,树叶大片大片地落;冬天,清扫炉灰,铲冰扫雪,还得带上灭火器随时准备灭火。忙忙碌碌中,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时光荏苒,一晃夏延龙已经在陶然亭街道做了12年环卫工人。1997年,17岁的夏延龙离别内蒙古,来到北京陶然亭街道办事处环卫所。到达北京的那一天,恰是夏延龙的生日。每到生日,妈妈都会给他蒸粘豆包、煮鸡蛋,但此时在陌生的北京只有夏延龙一个人默默流泪。
擦干了眼泪,夏延龙跟着师傅上岗了。初来乍到,干活儿慢;下了公交车,就找不到北;为了给晨练的人营造一个好环境,他一大早就得清扫路面。有时,不经意发出的声音会引来住户的不满:“几点啊,你就扫地?”晚点儿干活吧,一早出行的人又觉得呛。
在旁人眼中,夏延龙辛苦不说,有时还要受好些委屈,但他却一直坚持下来,而且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夏师傅说他是恋着这里的人。刚来的时候,办事处领导怕他想家经常给他做思想工作,陪他过年。工作一天累了,工友们就跟他聊聊天;夏天天热,常有街坊请他吃冰棍、西瓜,让他歇歇。
别人对他好,他也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这么多好人。2003年非典时期,不少外地人都回家了,他却瞒着家里人,承担起为陶然亭地区疑似病人清运垃圾的任务。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挨家挨户地敲门收垃圾,然后消毒再运送到处理站,来回一趟得四个小时。有的人知道他为疑似病人运垃圾,都躲着他走。夏师傅说,要说心里不害怕,那是假的,但当听到疑似病人在递给他垃圾时对他说的一句“您辛苦了”,他便感觉浑身都是劲。
2004年,他被授予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与他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的是徐滔、张怡宁、柴静、大山这些响当当的名人。那一刻,他感到光荣、自豪,更感到自己的劳动赢得了这座城市的尊重。
获奖后的第二天,夏延龙又一早4点半,骑上三轮车,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拎起扫帚、铁锹,一如既往地上岗了。
本报实习生 袁沅 本报记者 黄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