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黑龙江伊春
■来京时间:2004年
■职业:朝阳文化馆员工
联系朝阳文化馆“社区一家亲”项目负责人肖丹时,电话总占线。没过多久,肖丹礼貌地回复,连声道歉,原来她正忙着向朝阳区42个街乡下活动通知。“忙起来的时候,馆里领导都打不进电话,跟热线似的。”这位来自黑龙江伊春的27岁姑娘在电话那头爽朗地笑了。
肖丹最近同时做着五个活动的准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下午一时,在文化馆见到肖丹时,她正在发传真。三点钟要去一个街道了解情况,所有活儿都得挤时间干。
4月30日朝阳区金台文化广场要举行“劳动者的节日——庆‘五一’打工者广场演出活动”,肖丹要把活动的具体要求,传真给区内每一个乡镇。对方如果有什么问题,她也还要一一解答。同时,4月底5月初还有四项活动需要她筹备。
组织一个活动可不是打打电话,发发传真那么简单。肖丹说,第一步要下街乡了解基层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回来之后再请教领导、同事,考虑有没有可实施性。创意通过了,肖丹开始电话通知各街乡。等他们反馈回报名人数和节目后,肖丹才能写具体的实施方案。“参加人数、时间、场地、评委、各部门分工……这些都得写清楚。”肖丹说。
举办一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肖丹工作细致利索,性格开朗,基层的同志们都很喜欢她,过去不太配合的部门,现在肖丹一个电话就管用,大家还给肖丹起了个外号“街乡大使”。
肖丹至今还珍藏着第一场“民工影院”活动时的录像。那是2004年底,朝阳区文化馆电影院500座的大会堂,座无虚席。台下坐着的都是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工兄弟。同样穿着工作服的肖丹走上台:“农民工兄弟大家好,你们辛苦了!”清脆悦耳的声音,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我特别紧张,前一天晚上背词都睡不着觉。但是听到工友们给我鼓掌,跟我互动,声音那么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第一场“民工影院”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多家海外媒体专程赶来报道。后来“民工影院”四处开花。肖丹他们还组织“外来务工歌手大赛”,培养“流动电影车放映员”,经常跟工友们一起吃“大饼卷葱”,工友们都称肖丹是“民工之花”。
活动中,肖丹常会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但更多时间,她是幕后英雄。如果,比赛时遇到突发状况,都是她负责协调。就像去年戏曲比赛预赛,抽签已经结束,一个街乡的两个节目准备自行调换顺序,工作人员怎么劝也不行,只好搬来肖丹。肖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阿姨长阿姨短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说:“小姑娘组织活动挺不容易的,还是按规定的来吧。”
演出开始了,场上调度,舞台监督,灯光道具,大小事儿都得她操心。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整个过程精神高度集中,直到主持人宣布“活动到此结束”,她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
每个月都有几场大型活动,有时候一天能办两个活动,在《朝阳报》2009年“社区一家亲专页”上,2009年全年的活动密密麻麻列了一整版。演出、民俗活动、电影放映、展览、文艺创作、百姓课堂、国际交流,全年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要说累,大家都累,领导同事都帮助我,活动里认识的大爷大妈对我也特好。您看,我手上这条小红绳,就是上回合唱比赛后大妈自己编了送给我的。”谈到工作肖丹一脸满足。
2004年从天津音乐学院单簧管专业毕业后,肖丹选择进入朝阳文化馆工作。她的同学,有的当了音乐老师,有的成了乐队首席,可她却每天跑街串乡,干些杂七杂八的工作,有人替她惋惜。肖丹却不这么想:“其实,我的工作也能发挥艺术特长呀。合唱指挥、电影放映,甚至戏剧演出都需要艺术功底。”肖丹说,以前她见人说话就脸红,现在上台主持节目也游刃有余。这都是在工作中得到的提高。
跟基层的大爷大妈、农民工兄弟接触多了,肖丹觉得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做点事,工作特别有意义。
本报实习生 袁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