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毛泽东评点唐朝的几封“上书”
2009-07-30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言事”。历来喜欢读史的毛泽东,对古代“上书”的作用及特点很感兴趣。早在秦汉时代,“上书”中便出现了许多奇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治安策》等,此后历朝历代皆有佳作。在毛泽东看来,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读古代好的“上书”,从中可汲取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达到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目的。在读《旧唐书》、《新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上书”,如马周上唐太宗书、朱敬则上武则天书、姚崇上唐玄宗书等反复阅读,在浓圈密画中留下了不少评点文字,很值得我们回味一番。

对马周上唐太宗书,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马周(601~648),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从小孤贫好学,尤其精通《诗经》、《春秋》。他早年十分落泊,经常受到地方官的欺侮。一气之下,他西游长安,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郁郁不得志的马周,想不到命运就此发生重大转机。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是个武夫,不通经史,但又任务在身,无奈之下,只好请马周代笔。马周条陈二十余事,样样皆合唐太宗的心意。唐太宗感到很奇怪,因为凭常何的才具是写不出这份“上书”的。常何倒也诚实,当唐太宗问起这件事时,他坦陈非其所能,全由门客马周起草。唐太宗喜出望外,立即召见马周,“及谒见,与语甚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即决定其在门下省当值。马周从此平步青云,很快跻身于唐太宗的股肱之臣之列。马周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朝散大夫、中书令、谏议大夫、吏部尚书等职,另兼任太子老师,可谓荣宠备至。常何因为发现人才,唐太宗赐帛300匹以示奖励。

毛泽东对马周这位出身寒微,但却才识超群、深得唐太宗赏识的人物情有独钟。他仔细阅读《旧唐书》、《新唐书》中的《马周传》,对马周的多份“上书”都很留意,尤其对《新唐书》所载马周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一封“上书”密加圈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贾生即西汉的贾谊,其《治安策》曾被毛泽东评价为“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马周的这封“奇文”,直陈己见,不事虚饰,表达了如下几个主要观点:

一是奉劝唐太宗“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为子孙立久远之基。马周纵论历史,认为夏、商及两汉分别存在数百年,皆因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而从魏晋到隋代,都不过几十年,“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他举例说,如果没有“文景之治”的俭朴之风,穷奢极欲的汉武帝在刘邦之后便即位,则“天下必不能全”。所以,“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毛泽东在“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处逐字加了套圈,天头上还连画了3个大圈,以示这8个字为其中要旨。在强调历史经验之后,马周直陈时弊,指出当时“徭役相望,兄去弟还”,“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有感于民间之怨苦与京师之奢侈,马周语重心长地说:“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后,圣虑之所当忧也。”毛泽东在“陛下少处人间……目所亲见”处字字加了旁圈。马周的文字情理交融,毛泽东密加圈点,神交古人,在会心中感慨系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乳制品业走出危机实现增长
    ·广东环保资金挪建镇政府综合楼 低保挪作行
    ·温州出租车大规模停运续 部分营运车辆被砸(
    ·温州出租车罢运续:司机称租金高油价涨无利
    ·卫生部批示:督查调研河南农民工"开胸
    ·中国今年第五次调整成品油价 专家普遍表示
    ·中外人类学专家考察云南彝族文化(组图)
    ·教育部发高考诈骗预警 公布各省市举报电话(
    ·襄樊至湛江列车在柳州脱轨 造成至少40多人
    ·海口3万套住宅"无证":开发商失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