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从“标语”到“流行语”折射时代变迁
2009-08-06
  标语,言简意赅,是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标语变化,浓缩了政策变迁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比如计划生育标语,早期是“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现在变成“一人结扎,全家光荣。”从“打倒×××”到“×××万岁”,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到“少生孩子多修路”———在既往标语风行的中国,标语的道德感召和榜样辐射效应是巨大甚至是无穷大的。

  在过去,标语带有自上而下的官方色彩,代表着政府和公权力的权威与价值导向,内容虽然空泛简短,却受到公共社会的自发认同并群起奉行。但如今,老百姓已不信那些大话、狠话标语,标语口号很多时候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具。

  与标语的落寞相比,如今正是一个流行语的时代。“正龙拍虎”、“打酱油”、“俯卧撑”、“七十码”、“躲猫猫”、“范跑跑”……近些年,几乎每一个流行语,都让我们对一起起关乎公共诉求的公共事件记忆深刻。在对传统语言规则的颠覆背后,在搞笑的表象背后,其实蕴涵着复杂的大众情感,寄予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

  从标语到流行语的转变,其实隐喻着公民社会的成长。无形中反衬出公权力高高在上、灌输式“教化”民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人们冷落的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标语背后那冷冰冰的权力傲慢。面对民意的嬗变,公权力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和伦理准备?(陈一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标语浓缩新中国60年政策变迁百姓不信大话狠话
     相关链接
    ·昆明首创“校家式保护”流浪儿“回家”有新
    ·中央编办:地方政府改革可灵活设机构
    ·北京:“国庆平安行动”社会面控制工作培训
    ·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留得住干得好 首先要解
    ·“温和腐败”是对反腐败的“温柔一刀”
    ·广东:32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明年全撤
    ·李荣融谈国企改革:国资委要把央企培养成“
    ·从标语到流行语折射时代变迁
    ·昆明的“五门外语”并不突兀
    ·汪洋:突出解决“批、用、花”腐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