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30日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纪念日。由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青年报与中国青基会、新浪公益联合启动“寻访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动,向社会征集希望工程受助人、捐赠人、建设者、乡村教师、希望小学的爱心故事,并从即日起对20年中涌现出的典型进行寻访报道,追踪人物命运,折射社会变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烨捷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着不久前北大现代经理人管理学院学生捐赠的3万元书籍和衣物运进学校,张胜利笑了:“现在,家住得远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都愿意放下农活来陪读了。我敢说,在我们学校辐射的范围内,现在没有一个孩子会失学。”
在位于河北保定西北部深山中的涞源县,“张胜利”三个字几乎就代表那里的希望工程。12年前,他放弃留在上海大都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河北山村当没有工资、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
回山村执教12年来,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帮助当地联系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联系各地慈善人士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学、资助30多名重症患儿治病。
尽管帮助过很多孩子,经手的善款少则成千、多则上万,但张胜利自己的日子依然过得很清苦。他皮肤黝黑,双颊清瘦,家里连像样的凳子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家电。
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穷孩子,改变农村家长不愿送孩子念书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