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广东:黄金周出境游线路上市 国庆日出游“贵到飞起”
2009-08-18

昨日,国庆黄金周出境游线路全面上市,旅行社年度最大一场抢客大战拉开帷幕。今年“十一”长假由于国庆假期与中秋假期叠加,总天数达到了8天,堪称史上最长黄金周,不少人都开始了自己的长线出游计划。记者从昨日两场出境游热卖会上了解到,国庆当天出游的价格最贵,部分相同线路不同出发日期差价最高可达2200元。业内人士建议尽量避开高峰期,可以早出发就尽量早,差一天价格可能差一大截。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八天长假出游或现“双高峰

在8天长假的刺激下,市民的旅游需求激增。记者在昨日举行的两场国庆出境游热卖会上发现,众多市民前来咨询和报名,其中多为白领。关小姐和她的好友已经报了日本团,“大半年都没有放过长假了,趁着国庆赶快出去游玩一下放松放松。”

“中秋假期和国庆假期的合并,对旅游市场而言,是重大的利好消息。”广之旅出境游业务总监黄伟哲表示,“十一”旅游人流或出现“双高峰”的新特点。

据介绍,以往集中在国庆黄金周首日的出游高峰,因为今年10月3日的中秋节在节中的原因,或将会出现“节前旺长线,节中旺短线”的新趋势。记者昨日在热卖会上了解到,报名6天以上的欧美澳出境长线的游客集中选择9月28日—10月1日出发的团队,报名6天以内的日韩和东南亚中短线的游客则多数选择过完中秋的10月4日、5日再出游。

“异国赏月”成亮点

记者发现,除了部分市民希望在家过完中秋再去旅游,不少人更期待到国外过一过中秋,因此“异国赏月”也成了今年国庆黄金周线路的一大亮点。南湖国旅方面表示,报名该社国庆出境游的群体中,不乏一家大小集体出游,还有部分游客特意冲着出境过中秋而报名。

向来喜欢旅游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过中秋,都喜欢一家人到省内附近景区旅游,像去年中秋有三天假期,就去了省内的度假景区赏月。“今年中秋和国庆一起放,机会难得,就干脆来点新鲜的,到俄罗斯赏月去!”而新婚不到两个月的姚先生这次则特意选择国庆黄金周与太太到澳洲度蜜月,报名了澳洲大堡礁海洋风情之旅8天团,“太太很喜欢绿岛大堡礁,如果能在圆月的陪伴下,欣赏这动人的大堡礁,一定很浪漫!”

据南湖国旅·西部假期销售人员小李介绍,计划境外过中秋的市民不在少数,咨询报名者多为全家出游,为迁就大家的工作时间,所以绝大多数都选择行程在8天以内的线路,像俄罗斯7—8天、美国西岸风情8天、澳洲大堡礁海洋风情之旅8天、澳洲花季嘉年华5天、迪拜奢华5天等。

同一线路差价可达2200元

虽然今年国庆出游整体价格下降了两成,但是其中具体的差别却很大。部分相同线路,不同日期出发价格悬殊。

记者看到,某浪漫日本经典6天游线路9月28日为6399元,而10月1日的报价则升到8599元,差价达2200元。此外,其他相同线路的报价因出发日期的不同也出现变化,多则高达2000元左右,少的也出现200元左右的差价。

“简直是贵到飞起了啊!”市民赵先生在咨询的时候很惊讶,他完全没有想到,隔了两天出发竟然会贵了那么多。

旅行社人士建议,想要便宜出游的精明一族,可以通过假期的前挪后移等方式出游,能早一天就早一天,不能早就尽量往后推,“这样不仅可以避开高峰期,还能省下不少钱。”(记者/蔡华锋周人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探索“民主新路”的沉痛教训
    ·广东:黄金周出境游线路上市 国庆日出游“
    ·山西省政府出台网民留言办理方案 细化办理
    ·天津出台网上留言办理规定 回复不得超过15
    ·达赖分裂集团是神权专制的政治集团
    ·灾区挂职,干实事不虚“挂”(让挂职“实”
    ·江苏集训民企“二代掌门”
    ·坚持“零容忍”狠煞“酒超驾”(声音)
    ·孟建柱:举全国警力做好国庆60年安保突出反
    ·习近平要求国企党组织主动适应职工观念诉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