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9月9日电(记者钱荣 何伟)走进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新建村村民韩建民家,雕梁画栋的宽敞宅院内,花树掩映,专门搭建的车库内停放着崭新的轿车,干净整洁的房屋内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今年60岁的韩建民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撒拉族人,靠在北京经营餐饮业,他们一家七口人一年的收入达数十万元。“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韩建民说。
“以前我们住的是土房子,下雨出门要脱了鞋走路,看病的卫生所也只有血压计、听诊器等简单器械。”韩建民给记者细数着生活的变化,“现在,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太阳能路灯亮化了村庄,小广场上还有了新的体育运动设施,村委会的大院里也建起了新的卫生所。”
其实,韩建民是青海高原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下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为25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以上,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是世代居住在青海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高原上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
青海省民委经济处处长扎西本说:“改革开放30年,是青海高原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579.7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64倍;这一年,青海省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比1981年增长了27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1元,比1981年增长了15倍。
近年来,中国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好政策不仅有力支持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而且显著改善了社会面貌。2008年,青海省民族地区30个县(市)的农牧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31.3万人,参合率达96.5%;青海省现有专设的民族学校1423所,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达52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48.46%,已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这个省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韩建民所在的新建村位于黄河北岸,是一个纯撒拉族村。村长韩建文说,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已先后投入资金1182万元,加强基础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去年新建村636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70公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tuji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