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我国最大淡水湖开发治理历程折射发展理念之变
2009-09-16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碧万顷,烟波浩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60年来,这个闻名中外的湖泊从开发到治理,经历了“围湖造田、水口夺粮”,到“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目前,江西正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寻求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之路。鄱阳湖60年开发治理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之变。2009年3月9日,数万只越冬候鸟集结鄱阳湖,准备北迁。新华社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典中国·辉煌60年)我国最大淡水湖开发治理历程折射发展理念之变

新华网南昌9月15日电(记者 郭远明)一碧万顷,烟波浩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60年来,这个闻名中外的湖泊从开发到治理,经历了“围湖造田、水口夺粮”,到“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目前,江西正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寻求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之路。鄱阳湖60年开发治理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之变。

鄱阳湖内纳赣江、抚河、修河、饶河、信江五大河流,北衔长江,是长江流域天然的“调节器”,可分长江波澜,蓄五河洪峰,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全球重要的湿地。每年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入海水量的总量;全球近95%的白鹤都集中在鄱阳湖越冬,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作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鄱阳湖区水源丰沛,土地肥沃。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江西每年四成以上的粮食都出自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围湖造田、水口夺粮”成为开发鄱阳湖的响亮口号。“与水争田东山低头,向湖进军西河让路”,透着一个时代人们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豪迈。沿湖各地从四面八方向湖中蚕食,掀起围湖造田高潮。

这种资源掠夺型的旷日持久围垦,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丽的鄱阳湖被肢解、分割得满目疮痍、千疮百孔。江西省水利部门调查发现,到1997年,鄱阳湖天然水域面积缩小到3900平方公里,两千多公里长的天然湖岸线缩减了近一半,库容损失45亿多立方米,鄱阳湖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大规模围垦还直接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草洲减少,鱼类生存困难,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人类对自然破坏性利用就要承受自然的报复。1998年,长江中下游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一时间鄱阳湖地区洪水滔天,870多座圩堤决口,400多万间房屋倒塌,159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0多亿元。

痛定思痛。人有人道,水有水路。水可疏,不可堵。1998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灾后重建指导方针。随后,江西在鄱阳湖区展开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水上大撤退战略。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水“让”路。

到2003年年初,“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60多亿元;鄱阳湖面积扩展到510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水平;90多万人从鄱阳湖洪灾多发区迁出,住进了水电路等设施齐备的新村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我国最大淡水湖开发治理历程折射发展理念之
    ·手机“吉祥号”开出8.8万天价 “选号费”究
    ·三峡工程2009年试验性蓄水于15日凌晨正式启
    ·佛山市纪委否认“区委书记被盗500余万”传
    ·参与国庆游行联欢不得自带食品饮料
    ·重庆:互联网激发“开放式”党建新活力
    ·冯玉祥三、四十年代写过的五个遗嘱
    ·权威部门调查显示 中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形势
    ·北京:6万宣传员劝阻违“限”出行车
    ·《教材“法定许可”付酬办法》有望年内出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