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大力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
2009-09-20 |
|
青藏高原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基于西藏气候和生态变化造成的巨大影响,西藏正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力度。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1月1日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先后建立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纳木错自然保护区、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麦地卡湿地和玛旁雍错湿地等4个湿地保护区;今年8月末,西藏自治区开始试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鼓励牧民削减牲畜数量,以新能源代替烧柴草,并开展了草原生态监测工作。
另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从今年起也被摆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又一新举措。
今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由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编制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根据规划,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分为三大类10项工程。第一类保护工程包括天然草地保护工程、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等5项。第二类是以治理为主的建设工程,包括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4项。为保障上述两大类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须安排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即第三类工程,为生态安全屏障监测工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估算,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总投资将达到155.02亿元。有关项目的实施将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如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西藏年水源涵养量可达约200亿立方米。
此前,在三江源区域,国家已经实施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保护措施,提高了这一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今年3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国家在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时,应把青藏高原作为重点地区优先考虑,加快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生态环境、水文、冰雪冻土、大气成分、沙尘等方面的全面观测。
随着各项改善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实施,目前西藏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屏障功能逐步增强。许多重点城镇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大范围的农田和牧场得到有效保护。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康世昌表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实施表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我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地球生态的重要举措。(记者文涛、涂洪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