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部门要真正将民生指标要硬起来 |
2009-09-21 |
|
近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去年以来,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大“保民生”工作力度,民生工作成效显著,一些地方出现了民生投入增幅和财政收入增幅基本持平的可喜局面。然而,从全国局面看,民生建设仍相对滞后,不少问题仍然突出存在。
比如,社保覆盖面过小。以失业保险为例,覆盖人数仅为1.2亿,只占就业人口的1/5左右。另外,保障水平也比较低。以湖南省为例,2008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达到48.2%,居中部6省第一位,但当年该省农村低保人均每月只有42.7元,“五保户”供养标准每位每年只有825元。
对此,许多地方政府的解释是,受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财政力有不逮。甚至某些地方官员认为,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之中,摆在最前面的是“保增长”,“保民生”可以适当靠后。但是,当前仍然有少数地方政府超前盖办公大楼、超标配车。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事实上,国家领导人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民生工作的重要性。“保民生”直接关系到“保增长”和“保稳定”两大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造成外需减弱的大背景下,“保民生”有利于解决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切实地启动和扩大内需。它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还有利于改变我国GDP增长过多倚重投资的结构弊病;另一方面,加大民生投入将大幅降低维稳成本,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现实下,维稳形势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民生工作。可以说,经济越是困难,越要有条不紊地推进民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然,更关键的还在于,地方政府对民生工作缺乏硬约束,一些官员仅将民生建设停留在口号上,很多工作流于表面。因此,如何将民生工作的政府考核指标变成硬约束,直接决定着“保民生”政策能否做实。对此,决策部门不妨考虑将民生建设与经济、环保等指标放到一起,真正让民生指标硬起来。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完善民生考核制度,逐步完善民生指标统计评估体系,将民生发展主要指标作为强制性要求,并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中。此外,可以制定民生投入与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挂钩的机制,合理确定投入比例,确保逐年增长。当然,民生建设是众人之事,一定要广泛吸取民意,科学决策。只有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民生工程才能好事办好,赢得民心。(文/荆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