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63岁的李文涛用汤壶装满自来水,放在炉子上烧,他说:“现在喝上了自来水,终于不需要再用苦水招待客人了!”
李文涛家是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惠安新村随意敲开的一户农家。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帮扶下,包括李文涛在内的254户家庭于2007年底从同心县山区搬到现在这个地势平坦且可以利用黄河水灌溉的地方。
“我们家以前在同心窑山李家山村,平时喝的都是苦水,遇上连年干旱,苦水都没的喝,不得不走27公里到县城买水吃,一车(约1.2方)水得70块钱呢。”李文涛告诉记者。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属国家级贫困县。其中,窑山、张家塬等6个乡镇构成同心县的干旱山区,虽有耕地100万亩,但全部为靠天灌溉的“望天田”,一遇干旱便颗粒无收,使得这个区域内的13.3万人成为贫困县里最为贫困的人群。
中国政府于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份。这一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逾七成,人口约占三成,但上世纪末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东部的40%。
转瞬10年,这一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已取得良好开局,原本是中国经济“洼地”的广大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快速崛起,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居民收入等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心县正是这一开发战略的受益者。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同心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4.8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8.09亿元,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水涨船高,由1999年的1064.72元增长到2008年的2603元。
除了经济增速加快外,这一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所改善。“以前同心县城里都是土路,农村全是羊肠小道,现在乡乡通了柏油路,70%的行政村也都铺上了柏油路,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同心县发展与改革局局长丁俊说。
丁俊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仅针对同心县干旱山区,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各类资金7.1亿元,人均达4150余元。
但是,由于同心县干旱山区大多山大沟深,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比较分散,不适于引水上山,而建设集雨工程只能解决人畜基本用水,山区群众仍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境地,经济发展仍缺乏有效的支撑。
“这些有限的资金就如同撒‘胡椒面’,投资分散且效益不高,若不是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性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这个区域的贫困情况或许会更加严重。”丁俊说。
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制定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时,将“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列为其10项重点工程之一,计划对西部地区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150万人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规划中央补助投资约75亿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这个政策的导向下,2007年,同心县决定在县域内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规划用5年时间,建设16个移民安置区,开发节水灌溉面积24.44万亩,就地旱改水面积17.2万亩,采取整建制乡、整存搬迁的方式,对于旱山区13.3万人实施生态移民,规划总投资23.38亿元。
2年多过去了,截至目前,同心县已经完成10188户43137口人的搬迁工作,帮助他们在新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
同心县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工作人员金哲告诉记者,为帮助这些村民在移民点发展生产,政府专门给他们建了拱棚,帮助他们种植反季节蔬菜,同时也鼓励农民自己创收。
李文涛告诉记者,在这边不仅用水和交通方便了,自家开的榨油坊生意也好多了,现在每个月光油坊生意就能赚2000多元钱,家里还养着3头牛,一年也能赚两三千块钱,而且3亩7分地也已分到手,明年地里也该有收成了。
“生活在朝着好的方向奔了!”李文涛说。(记者艾福梅 王亚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