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60年来,谁最具有中国特色?谁在影响历史进程?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非京籍人士将免费种甲流疫苗具体时间未确定
2009-11-23
  外地在京人员将很快被纳入免费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服务范畴。北京市卫生局副局级巡视员、疾控处处长赵涛11月19日表示,目前卫生局正在抓紧时间商讨未接种的中小学生、外地、使领馆等几类人员的接种问题,具体接种时间表还在制定当中。

  11月16日本市居民开始就近免费接种以来,西城区德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的初筛医生经常要劝返一些外地打工人员。据介绍,他们大多是附近餐馆的服务员,因为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社会人员,害怕被传染上甲流,所以急于寻求疫苗保护。“但是现在上级部门对我们接种工作的要求是,接种者要登记身份证或户口本信息,”中心韩峥峥院长说,“所以我们只能先把他们劝回去。”记者调查了解到,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其他疫苗接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11月19日获悉,11月18日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召开本市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会议。赵涛副巡视员就当前流感监测的情况和构筑疫苗免疫屏障、构筑社会防控屏障提出具体要求,部署了下一步接种工作安排,特别对未接种上的中小学生、外地和使领馆等几类人员的接种问题给予了明确。

  市卫生局要求各区县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的组织督导,同时对于今冬明春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特别是对人禽流感、SARS的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敏感性和防控意识;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及时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疫情通报

  甲流报告发病数已连续三周下降

  北京市卫生局11月19日发布最新一期的疫情播报,上周全市疫情总体平稳,其中甲型H1N1流感报告发病数已连续三周大幅下降。

  统计数字显示,上周全市共报告本地甲流病例530例,较前一周下降17.19%;港澳台及外籍2例。截至上周末,全市累计报告本市甲流确诊病例8069例,外籍及港澳台349例。但市卫生局并不认为这些数据已表明本市甲流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甚至判断本市甲流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

  疫苗接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头孢过敏者发生不良反应

  北京市卫生局疾控中心副主任贺雄11月19日透露,日前本市出现一例甲流疫苗接种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经过及时救治才缓过来”,该患者系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过敏者。

  贺雄表示,在过去的疫苗安全性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青霉素过敏者也对流感疫苗成分过敏,所以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禁忌症标示出来。贺雄同时指出,甲流疫苗生产的工艺根本不含病原体的全部,只留下刺激肌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抗原,所以流感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

  专家呼吁

  人人参与筑起防控社会屏障

  11月19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呼吁,公众共同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阻断甲流病毒流行筑起一道强有力的“社会屏障”。

  “疫苗作为‘生物武器’,在人群中的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兴风作浪,但仅依靠疫苗是远远不够的。”黄教授说,全社会不仅要通过打疫苗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让市民学会管理健康,构筑起一道防治甲流的“社会屏障”。(记者:赵新培)
    上一篇:中学校长为何主动放弃“推荐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
    ·非京籍人士将免费种甲流疫苗具体时间未确定
    ·反腐败软弱涣散是大敌
    ·中学校长为何主动放弃“推荐权”?
    ·山西省提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全面推进集体林
    ·温总理嘱托“敢讲真话”张抗抗珍惜参事“独
    ·国务院参事室来了“年轻人”:现任国务院参
    ·学者论坛: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
    ·政府参事:都是些什么人?在如何做事,如何参
    ·《广告法》修改建议稿:广告代言人应承担连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